【视频】| 古画上的“世界杯” 蹴鞠-艺道书院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李白
“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白居易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维
“十年蹴鞠将雏远张又侠的父亲,万里秋千习俗同”——杜甫
中国人对足球的喜爱是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千余年前,我国古人就发明了一种家喻户晓的足上球类运动——“蹴鞠”。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对蹴鞠乐此不疲,而上场的“球员”里竟然还有皇帝方谬神探结局。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是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国际足联于2004年确认了足球起源于中国。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杯期间,五洲文化邀您共赏历代名家笔下的蹴鞠图。
宋 代

▲宋代 苏汉臣 《长春百子图卷》局部
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宋代苏汉臣的《长春百子图卷》描绘的孩童个个天真活泼,而该段画中有四个孩童蹴鞠的场景:右边的童子忙着颠球,另外三个人则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他,中间的蹴鞠由赤、青、蓝、赭等不同颜色的皮革制成。可见在当时蹴鞠这项运动的广泛程度。

▲宋代 马远 《蹴鞠图》
绢本设色 115.6cm×55.3cm
现收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传为南宋宫廷画家马远的《蹴鞠图》是存世的古代蹴鞠图像中最大的一件。在英文出版物上薛家湾邮编,这幅《蹴鞠图》名为“The Football Players”,看来“足球”理念深入人心。图中共有9人蹴鞠,参与争抢高空球的是4人,他们张开双臂、身体前倾、仰头望球,其他5个人的身体形态基本是静态观看为主杰里韦斯特。
元 代

▲元代 钱选 《临苏汉臣宋太祖蹴鞠图》
纸本设色 28.6cm×56.3cm
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原图为宋代名画家苏汉臣所绘,钱选在临摹之后题字:“蹴鞠图旧藏秘府,今摹图之。若非天人革命,应莫观之,言何画哉。”表现出了对此画仰慕已久的心情金寨先锋网。此图说明了蹴鞠是宋代初年军中之乐,是宋朝开国皇帝和贵族都喜爱的活动,因此,开启了中国古代足球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时期。在《宋史.礼志》《乐志》中记载,凡是朝廷的盛大宴会都会有足球表演。

▲元代 胡廷晖 《宋太祖蹴鞠图》
《宋太祖蹴鞠图》原作者为北宋画家苏汉臣,后世有多种摹本。天后陈势安此画设色淡雅,用线古拙。据传画上踢球的两人分别是宋太祖赵匡胤(右)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而观看的四人分别是大臣赵普、楚昭辅、党进和石守信。据传赵匡胤非常擅长“白打”,即今天的花式足球,据说技术高超到可使球“终日不坠”。
明 代

▲明人绘 《明宣宗行乐图》局部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宣宗行乐图》全卷分六段,各段之间,以宫墙或屏障隔开宋金刚押宝,分别表现射箭、蹴鞠、打马球、捶丸、投壶及皇帝起驾回宫的场景,画面色彩鲜艳,是写实的院体工笔绘画,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宫廷生活。画中的蹴鞠场面非常生动,翁其钊皇帝虽没有亲自上场,但在一旁饶有兴致地观看,而场上表演蹴鞠的人多被认为是宦官。

▲明代 杜堇 《仕女蹴鞠图》
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明代 杜堇 《仕女蹴鞠图》局部
此画描绘了仕女们在花园中玩蹴鞠的情景。与现代女子足球崇尚力量与速度不同,女子蹴鞠因为以表演为主,对从事蹴鞠女子的容貌、身段、技艺都有较高的要求918大案,因此,女子蹴鞠在古代又称为“美人蹴鞠”,它体现的是女子在蹴鞠时的一种特有的阴柔之美。据说,唐代宫中“女足”整体水平很高,被视为“皇家女子足球队”,遗憾的是,五代以后,由于缠足恶俗的出现,直接剥夺了女性踢球的权利,“女足”渐渐走向落没。
清 代

▲清代 黄慎 《蹴鞠图》
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
中国古代蹴鞠运动的兴衰与皇帝的喜好不无关系,元代以后,蹴鞠活动仍然存在玄苑吧,但其范围已大大缩小,清代自顺治起便开始全面禁止蹴鞠运动,至乾隆时期,蹴鞠这项运动算是寿终正寝了。清代社会上虽然没有了蹴鞠,但清代画家黄慎却画了一幅《蹴鞠图》郑文迪,借以表达当时民间对于蹴鞠运动的怀念。
推荐阅读艺道讲堂 | 古琴公益讲座系列
灵性之境—郭关道长玄画
郭关道长古琴演奏专辑

艺术欣赏
郭关道长:生于湖南,画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艺道院住持丁子峻老婆。作品涉及书画、音乐、斫琴等领域;晓音律、幼随祖父习琴、喜操《幽兰》《广陵散》;二零零六年闭关参禅一年马旭明,出关后系统研习中观、唯识学,画风大变;二零一三年修道,通斋醮科仪;其曾就学于人民大学,宗教哲学硕士。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收藏。现“郭关绘画全球巡回展”已在台湾、佛光山、英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圆满举行。台湾建立有“郭关艺术馆”,长年展示郭关作品数百件。


《离骚》 郭关道长演奏,自斫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