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刘烨和朴树《送别》 最现场202-偷闲纪玉华台饭庄

朴树说:“如果《送别》的词是我写的,我当场死在那里都可以梅朵·瑞恩。”

“长亭外,古道边赵云墓,芳草碧连天”

刘烨和朴树合唱《送别》
朴树曾经说,“如果《送别》的词是我写的,我当场死在那里都可以。”
林语堂评价他说,“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是何等高傲之才女,可她却说,“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谦卑”。
周恩来、鲁迅等人也对他评价至高。世人知道弘一法师,非因他在佛法上的成就,而是一曲《送别》黄曼凝。二十世纪,能被称为通才的人天堂餐馆,除开李叔同无人能居其右。

朴树—《送别》
来自民谣
00:0002:52
少年公子亦翩翩
清朝光绪六年庚辰农历九月二十日,
即1880年10月23日孚王府,
天津一富贾之家诞下一男婴pullip,
家人取名为李文涛,字叔同。
其父李筱楼,是自1865年中的头名进士。
当时人们把他与李鸿章、吴汝伦三人,
并称为清朝三大才子。
李筱楼后辞官经商,
苦心经营后终成为津门第一大盐商。
他为人慈悲心肠,心善礼佛,
被天津人士称为李大善人。
李叔同七岁熟读《文选》,
自小学习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经典文献。
年少便师从名师,
篆刻、诗词、戏曲、样样在行无一不精。
小小年纪他一句“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瓦上霜”,
便语出惊人,让周边人无不称奇。
李叔同幼年丧父,
便随母亲来到十里洋场——上海。
李叔同母亲在丧夫后时常听戏,
因此李叔同从少年时期就经常辗转于戏场。
后来他因年少伶俐,又情窦初开,
喜欢上一个叫杨翠喜的坤伶。
杨翠喜因家贫而被卖给乐师,
又因嗓子好而名噪一时,
在天津福仙戏楼数一数二,称得上“角”。
时值天津官员段芝贵溜须拍马,
敏锐观察到庆亲王对这个伶子的喜爱,
为她赎身并亲自送到庆亲王府上。

清末名妓 杨翠喜
自此李叔同郁郁寡欢以泪洗面,
母亲及哥哥为他觅了俞氏,
俞氏身材适宜、温婉贤良,知书达理、通理豁达;
迫于家庭压力和自己孝顺的个性,章丽厚
李叔同无奈接受了这桩婚事。
二十文章惊海内
从天津来到上海的李叔同年少才盛打靶上阵,
这以后,他东学西渐、中西融合,娄底监狱
他的文章,名次屡屡为第一,
上海人视其为才子陈孝萱。
李叔同进入到彼时上海最先进的学校、
上海交大前身南洋大学,
并师从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马场良马。
后来,李叔同成为名躁上海的天涯五友成员之一。

许幻园和李叔同、张小楼、蔡小香、袁希濂共称“天涯五友”
民国初期,许幻园等人处于社会改革的风口浪尖。
许幻园作为李叔同的挚友,
家道日趋衰落直至破产。
无奈,许幻园离沪赶京,
匆忙之下竟无法好好道别厦航国旅。
李叔同百感交集,便作得《送别》以表纪念。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的旷世奇才,
让他在诗词、书法、篆刻、绘画、戏曲等领域全面开花。
他的书法作品被鲁迅称为“得之甚幸”虚界之魔兽,
另开木刻版画之风潮,唱戏可上台并被称为角。

李叔同画作
区区二十岁菊丸英二,技惊海内,
可谓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中年名士誉海内
1905年3月,李叔同母亲王氏在上海染病去世。
王氏作为李叔同父亲的第五房姨太,
在天津就有“外丧不入门”的传统。
因王氏逝于上海,按“传统”无法在天津的家中发丧。
李叔同不服,亲自扶柩回天津老家。
他把母亲的灵柩,
毕恭毕敬地抬进了自己天津的家门胡成中。
彼时他的哥哥不许,兄弟俩闹了一仗,
后把亡母灵柩安放在李家大院接官厅正中央。

李叔同故居
李叔同专门登报发文声明将尽除一切繁文缛节,
别定新仪、不收礼金,可送挽联花圈,
不需痛哭,穿新式黑色衣服送葬尹国驹。
李叔同在新式葬礼上弹奏钢琴曲闺宁,
请儿童合唱团唱他写的哀歌寄托自己对母亲的哀思。
世人都说,李家公子又做了一件奇事。
叔同安置好母亲的灵柩后变独自返沪,
彼时于俞氏朝夕相处的婚姻生活正式落幕,
而后他赴日本学西洋绘画。
1907年,李叔同与自己的绘画模特,
——一位日本姑娘逐渐相爱,
并于同年娶其为妻。
1918年李叔同剃度出家,
将家产赠予日籍夫人及好友弟子。
老年僧侣悟修缘
李叔同曾教出许多后人称之为“大家”的学生:
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志平、吴梦非、潘天寿,
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民国叫得出名的文化人士。
但就在李叔同36岁时,
他开始尝试断食修行,
并于38岁选择正式出家王佩东,遁入空门。
李叔同是做一件事,便像一件事;
做了僧侣,他便如僧侣般修行叶慧娴,
过午不食,关心世界上所有生命。
丰子恺曾与他见面于敏家,
发现他要坐下时,
总是先把藤椅摇晃冲出康普顿,
询问下才知为了让藤椅里的虫子有所察觉而躲开。
正如丰子恺所说,
人生可以看做三层楼:
一层是物质生活,就是衣食;
二层是精神生活,即学术文艺;
三层是灵魂生活。便是宗教。
而近百年间,
中国之内能上人生三层楼者,
唯有李叔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