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与音乐相会一生 阿巴多-古典音乐张春旺

意大利指挥大师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年6月26日出生于意大利的歌剧之乡米兰。

▲ 马勒第一交响曲(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2010)
这位被认为是20世纪不可多得的指挥家,其指挥富有戏剧性效果,尤擅长于意大利歌剧、马勒交响曲、浪漫主义时期交响曲及部分现代派作品。阿巴多的双手极富指挥魅力,他被称为拥有“世上最美的左手”,连绵起伏,美如拨弄水云间,动如岸夹桃花锦浪生,传达出美的意境。他的眼睛里有音乐,可以纵观全局又能注意到特别的细微。16岁那年,伯恩斯坦在米兰就认为阿巴多有一双天生的、做指挥的眼睛。他的指挥具有鲜明的意大利风格,他是一位尊重总谱的指挥家,没有准备好是不会站到指挥台上的,奥地利作曲家阿尔班·贝尔格《沃采克》就排练了40次;为了掌握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他足足花了10年时间研究。聆听他的指挥作品,不得不惊叹他指挥曲目的广泛。


意大利的歌剧之乡米兰杨林川,有着“世界歌剧的麦加”之称的斯卡拉歌剧院便坐落于此,阿巴多出生于此,他的家族是音乐世家,爸爸妈妈与兄弟都是音乐家。在阿巴多晚年纪录片《倾听寂静》(DieStille h?ren)中这样说:“我受到上苍极大的青睐,才有机会与音乐相会一生……在孩子时期,就萌发了自己想要演奏这个乐章,要与最优秀的管弦乐队合作,要与优秀的歌唱家合作。”阿巴多进入威尔第音乐学院接受系统的专业音乐教育,师从名师老指挥家沃图,更有幸成为著名指挥大师朱利尼的学生。

跟很多音乐大师一样,阿巴多都曾在钢琴、指挥、作曲三方面难以取舍,但人的精力有限,只能抉择。巴伦扎伊姆曾这样调侃阿巴多:“他曾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钢琴家,为什么说是曾经,因为至少20年没有听过阿巴多弹钢琴了,私下有练习吧安利易联网业绩查询。”要知道,1955年阿巴多在萨尔茨堡曾师从古尔德 (G. Gould)学习钢琴。1956年,他与现在的指挥大师祖宾·梅塔结为终身挚友,拜斯瓦罗夫斯基为师学习指挥斯派克李。
1968年,阿巴多被家乡的斯卡拉歌剧院聘为常任指挥,他不仅扩充了剧院的演出剧目,将一系列现代歌剧纳入到剧院的节目单中十全食美,同时还经常率领剧院走入基层演出,树立了斯卡拉剧院新的形象,极大程度上扩充了自己的听众队伍。当他1986年离开斯卡拉歌剧院时说:“我没有任何愧意和遗憾”,的确,他为斯卡拉歌剧院今天稳如磐石般的歌剧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6年,阿巴多出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音乐总监。这个职位对他来说的确是充满荣耀感的,因为维也纳爱乐是一个具有深厚修养和伟大传统的老牌乐团,它的历任指挥无一不是世界级的指挥大师。任何改革、主张,在柏林爱乐,回答是“尽可试一试”,但在维也纳,报之以匪夷所思,这是人类关系的难题腊鸡的做法。有的人唯有远走高飞,罗秀春但能重归维也纳的,就是英雄般的凯旋了。阿巴多胜过老一辈指挥家的突出表现是对新维也纳乐派作品的娴熟驾驭。
1989年,在卡拉扬逝世后86天,柏林爱乐乐团的120位演奏家经过秘密投票,将卡拉扬掌握了34年的指挥棒交给了当时56岁的意大利人阿巴多。也许柏林爱乐对卡拉扬式音乐工业化的怨怒如此之深,他们通过选举进行了一次报复,或者阿巴多的指挥与热情圆融超越了当时的竞争对手。卡拉扬表现最突出的是他典型的德意志民族性,严谨冷峻。卡拉扬说:“指挥的全过程就是向乐队转达一种特殊意志的过程。”卡拉扬纯日耳曼式精神的艺术、美学、文学、哲学等观点、手法,始终如一地体现在他诠释的每一部作品中,精神和性格表现得过于强烈,往往高高凌驾于具体的作品之上,他对现代音乐始终保持清醒的甄别。
作为马勒专家,1965年阿巴多以复活马勒的作品震惊乐坛,他赢在格调,他的马勒从来都是理智与情感并重,他的马勒交响曲全集包括对马勒的演绎,是我们今天解读马勒,对理解阿巴多的音乐观念和指挥艺术都是意义非凡的。“对我而言最不幸的是,我是个无可救药的维也纳人。”马勒如是叹息着,他软弱而迷惘着,哀叹与呻吟地活着。听者心生崇敬,却无法大恸。《大地之歌》女中音唱起宋鸿兵被打,那种罕见的愁绪铺天盖地的渲染,充满萧瑟和冷峻中国十大匪城,抵达人世间最深切的情感,并与所有人有关。著名评论家诺曼·莱布雷希特说过:“就是在一场三千人聆听的音乐会中拳皇对街霸,当演奏马赫时,你永远是孤独的。”

▲ 与薇瑞特和多明戈(1970)

▲ 与米雷拉·弗雷妮和贝尔冈扎(费加罗的婚礼/斯卡拉/1974)

▲ 与中国钢琴家殷承宗

▲ 与阿格里奇

▲ 与弗莱明

▲ 与波里尼

▲ 与巴伦博伊姆
勇敢的人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声音,当时在维也纳,舒伯特的歌剧非常冷,阿巴多尽力挖掘舒伯特作品,上演舒伯特的歌剧。他对乐团说:“要理解马勒,要先去理解你们的舒伯特,他是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此句如此打动人心,如同舒曼、勃拉姆斯一样,阿巴多也是舒伯特知音,他认为舒伯特的歌剧非常精美。阿巴多以崇高与友善之心精酿出来的深情款款的舒伯特之声,心旌激荡。舒伯特与马勒相隔一甲子,精神层面却是契合相通的。任何时代和任何种类的艺术作品中,真正能使人感动至深甚至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的东西,往往是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遭到毁灭而又无可挽回之时的悲情。

▲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埃莱娜·格里莫/克劳迪奥·阿巴多)
那时旋律依旧,只是青春不在。大师坐在钢琴上看着你如花飞舞的双指,心灵融汇在流淌的音符间,行云如水。那种默契与相依令我们乐迷都羡艳。故人已去,白云空悠悠,道不尽的缠绵往事,淌不尽的碧水空流。俄罗斯小提琴家穆洛娃是柯岗的弟子,她给人落月之山般孤峻冰冷,然而她的演奏却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热情。据伦敦交响乐团的乐手们回忆:“阿巴多被她迷住了,甚至不希望她走出自己的视线。”冰美人也迷住了我们。1992年穆洛娃和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在东京的现场录音是迄今为止穆洛娃最高水准的唱片。这些故事目的不在“八卦”江山多少年,而是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不信,去听听穆洛娃的琴声,去看看他们的合作,激情相遇会催生美妙的作品来。


▲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Op. 77
(维多利亚·穆洛娃/克劳迪奥·阿巴多)
阿巴多对歌剧的激情从未消退黄朗维。他的卡门迎面而来的是不可抗拒的热烈和风情万种,伴随着Berganza、Domingo和Milnes强有力的演唱,《卡门》变得异常火爆、亢奋、聚焦。我是有多热爱那个头插玫瑰花,扭着腰肢跳Flamenco舞的自由卡门。不了解瓦格纳音乐,就不知那种瓦格纳歌剧的思想哲学与美学高度。瓦格纳专写歌剧,成就却在歌剧中的交响乐。领略阿巴多在《汤豪塞》序曲中指挥,崇高终于战胜了诱惑,灵魂在牺牲中得救赎,最后完成了庄严升华。深深欣赏《罗恩格林》序曲的爱乐者,会在享受音乐的醇厚时从美学的解释中得到更多的满足感。瓦格纳的极致浪漫之美,神来之笔在阿巴多手中表现得极为静谧、清纯、庄严。阿巴多把青春的激情呈现给《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狂风骤雨,石破天惊,神秘的“爱之死”短暂体验。
热情奔放的意大利人演绎具有哲学思考、严谨的德奥作品难度实在不少,而阿巴多则是倾情投入,将个人的生命与德奥作曲家的世界重合郑楚怡,我们似乎看他指挥之下的贝多芬作品,热闹欢腾与款款深情表露无遗;莫扎特作品的清新纤细,旷世之美呈现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的美妙;以纯粹的浪漫主义来诠释勃拉姆斯,自有不同于人间的秩序;德奥之外的作品,他也得心应手,德彪西变幻的大海,表现得青春气息;德沃夏克第9号交响曲,令人心潮澎湃。对音乐中抒情气质的不懈挖掘,对节奏的非凡把握力,对饱满的激情的拥抱,以音乐诠释传奇人生的“沉默的思想家”,阿巴多对乐迷来说始终是个谜。他内敛而不炫耀、沉静而不多话,想起他指挥勋伯格交响诗《佩里亚斯和梅丽桑德》的时候出错,被提醒后吐吐舌头羞涩地笑,这种小小的缺点却成为大家心中的温情记忆。我们大多数人只能透过阿巴多的音乐诠释来了解他的风格与特质,就像他所说的:“寂静是音乐的延续”。

以挑剔与评论刻薄著称的维也纳人,曾这样说:“阿巴多,要来了。”于是199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风华正茂的阿巴多英雄般回归,接受人们的钦佩与膜拜广饶房产网。音乐会上以罗西尼的《贼鹊》序曲开爱西楼场,这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首次上演罗西尼的作品。为此我大大地靠近阿巴多,对于我这种与生俱来喜爱歌剧的,应该感恩阿巴多对歌剧的贡献碧海追踪,最近还努力想找他在斯卡拉歌剧院指挥贝里尼的《凯普莱特与蒙泰古》来看看。

1999年阿巴多因疾病而退隐,2003年复出并创立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以马勒室内乐团为主体打造的琉森音乐节乐团,其信仰还是来自马勒结婚欺诈师,由马勒推及布鲁克纳,再至瓦格纳图卢兹天气,这就是琉森音乐节的奥秘所在,也是琉森奇迹得以横空出世的根源。”阿巴多及其追随者毫无疑问是名副其实的“青春无悔派”。身体羸弱的他依然屹立在指挥舞台上,目光灼然有神。其实,每次看见风烛残年的他在坚持,以及对音乐的忠诚,那瘦削的身影,心底总会泛起酸楚。2011年为马勒逝世百年纪念指挥柏林爱乐演出《大地之歌》,当冯·奥特唱完“送别”,余音尚未了,他已泪盈猛虎突击队,全场肃穆良久……日落长川,风起青萍,2014年1月20日,阿巴多在博洛尼亚家中遽然离世,享年80岁,雪花飘落的声音是真正的弱奏。

作为指挥大师,他心细绵密地写了一本关于指挥的书给儿童,《我的音乐世界》充满爱心与童心,就算我们大人看来也是醍醐灌顶之言。他分享了他妈妈讲的有趣故事,讲了一些音乐想法:“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在音乐中寻找非常不同的,极具个人色彩的东西,或许想要重新唤起特定的感觉或经历。然而,无论我们在其中寻找什么,我想,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幻想来跟随音乐的脚步。能做到这一点,对阅读总谱也是有帮助的……作曲家总是从民间曲调中获得灵感,童年和故乡的歌曲总能带来灵感。音乐家耳朵处处有音乐:无论是不同的季节的声响(维瓦尔第的《四季》),还是溪水中跳跃的鳟鱼(舒伯特的《鳟鱼》),以及罗西尼的《猫之二重唱》,每一位《仙子》的魔幻之声,当然还有那改变了我一生的德彪西的《夜曲》。”那些生命中被艺术浸透的时间,将会以何等优美的形式存在!阿巴多留给我们的财富,其实不仅仅是数百张唱片和无数场音乐会,还有记录了他生命的所思所想的访谈与纪录片,虽只言片语,却早已浸润了人道主义者的博爱与理想。
整碟收藏、欣赏

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识别、收藏此碟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欣赏阿巴多指挥演出的威尔第《安魂曲》。

根据苹果公司规定,微信iOS版赞赏功能关闭,如您对本文表示支持,苹果设备用户请长按识别或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