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暴裂无声》 文艺批评-文艺批评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导演:忻钰坤编剧:忻钰坤主演:宋洋/姜武/袁文康/谭卓/王梓尘类型:剧情/悬疑/犯罪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上映日期:2018-04-04(公映)/2017-07-27(FIRST青年影展)片长:120分钟
剧情
简介
北方凛冽的冬天,牧羊少年张磊带着自家的羊群在谷丰山里行走。两天后,矿工张保民得知儿子失踪的消息,急切赶回家中。在寻子的路上,遭遇了来矿山滋事的混混孝子洞理发师。三天后,律师徐文杰的女儿失踪,在受到要挟之时,却接到了来自张保民的短信。与此同时,丢失人质的弘昌矿业老板昌万年也驱车来到了谷丰山。矿山、荒野,寻找孩子的人们迷失在其中。

角色
介绍

张保民
演员:宋洋
哑巴矿工,曾因个人利益拒绝在同村矿洞出售协议上签字,脾气火爆喜欢动手解决问题。儿子失踪后张保民独自寻找儿子,却意外找到被绑架的律师的女儿。在面对警察的审讯时,知晓失踪案的律师却因为不同的原因而沉默,没有儿子线索的张保民不知何去何从。

昌万年
演员:姜武
弘昌矿业集团董事长,表面热心贫困学校公益活动,实则依靠黑恶势力霸占着一方矿场,黑白两道通吃。为了矿产敲诈勒索其他人,非常蛮横霸道。因为孩子的失踪跟自己有关,他怕被人发现自己的秘密。

徐文杰
演员:袁文康
城中律师,离异后亲自抚养女儿,接受委托给弘昌矿业集团的非法采矿案担任辩护律师,买通他人为昌万年作伪证,没想到卷入了更复杂的事件中。而他手上,似乎也有着昌万年心心念念的重要证据。藏匿在心底的秘密让他游走在道德边缘,几近崩溃。
导演
介绍

忻钰坤,1984年3月8日出生于内蒙古包头,中国内地导演、编剧,长期从事影视创作。
2008年考取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进修班。2010年拍摄剧情短片《七夜》。2013年拍摄长片电影处女作《心迷宫》,凭该片获得第8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奖及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提名。2015年与陈世杰、希瓦洛恭斯昆联合执导剧情片《再见,再也不见》。2016年编剧兼执导犯罪悬疑片《暴裂无声》。
导演手记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2016年7月16日,我带着剧组勘景队伍第一次走进内蒙古包头市以西的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身为一个包头人,我很惭愧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并不多,为了电影勘景,我才有机会走遍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和附近的山山水水狂煞血龙。
当下的困境是左权吧,奔波十几天了,我们还是没有找到几个特别重要的场景,尤其是剧本结尾处的那场重头戏,出于调度和情节需要,必须有一片茂密的树林;这片树林最好是处在一个有斜度的山坡上;至于树种和坡度,我没有太具体的概念。于是,我们多次在本地“土著”的热心指引下满心欢喜地扎进城郊好几处深山,却次次疲惫失望而归:有树林也有山坡,但跟想象中的差距太大,不是树木太稀松,就是树种不理想湿身为后。不过也没白跑,我脑海中的理想场景也随着这一次次翻山越岭建构得更加清晰具体,但是也越发担心宜宾学院招生,这样的场景是否真的存在于我们的“理想范围之内”。
今天的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最后的希望。
因为,考虑电影制作周期及制片成本,拍摄的场景越集中越有利。我的第一部长片《心迷宫》能在24天里完成拍摄,也得益于所有主场景都分布在方圆1公里之内。当下邪魅妻主,如果我们把搜索面积扩大,确实找到理想场景的概率也更大,但制片主任看过场景统计后发现,树林的戏份并不多,算不上一个主场景;如果为了一个次要场景来个几百公里的大转场,不仅有可能时间吃紧,资金压力也会剧增。
进山。北方多石头山,从石头缝隙里长出的灌木是夏季荒野里唯一的妆点。路边极少见有成片密集的树林,往往刚为几棵树下车,没走多远就看到了尽头。走走停停、上上下下好几公里,依然没有收获,我们有些心灰意冷:或许这里也没什么希望了。外联制片胡老师说,眼前这条水泥路可以一直通到山顶,既然来了就走到头看看吧。又经过几公里的平缓行驶,车开始沿路绕山而上;差不多20分钟后我们停止了爬升,汽车拐上一个平坦的山顶,视野一下变得开阔。下车远眺,城市密密麻麻的楼群在天边铺展开来,视线向旁边微转就是绵延的沙漠。仪器显示海拔2100多米,原来这山有这么高。但!是!一眼望去附近并没有树林!脚下的水泥路还没断,于是已经没了脾气的我们决定再往深处扎。汽车经过大片草甸,因为海拔的变化,植被的多样性慢慢显现,但树木仍然不多。拐上一条笔直通路,路两边的草坡倾斜而上:左边坡上是零星的石头和灌木,右边不远处的坡顶惊现大片深绿。我们几乎同时大叫:树林!
登上山坡接近这片针叶林看清它的一瞬间,我心中一阵狂喜,这就是我脑海中的那片“山野密林”。
剧本中以三人三线并行叙事,最终三人在山野中展开生死追逐,完成人物命运真相的交织。所以这个场景的形式感必须能为整场张力十足的戏定下基调。而眼前这片让我们“踏破铁鞋”的针叶林,占地面积很大,地势复杂,有缓坡急坡以及沟壑,给追逐和打斗戏创造了无限可能性。最让人兴奋的是,深色的树干笔直高耸、枝杈细密横叠,形成了一种诡异阴森的气氛;再预想10月后的深秋,整片树林的绿色褪去,取而代之的萧瑟感也正是影片需要的调性。
后来的筹备期里,我会给每一名新加入的主创、演员介绍场景,这片“山野密林”自始至终都是我的挚爱;虽然已经预见到拍摄难度肯定不小,我们也提前预设了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但“意外”的发生还是让人防不胜防。
制片部门在场地方建议下把这个场景的拍摄计划放在了11月上旬。一方面,在山区降雪前“杀掉”这个场景是最省时省力的;另一方面,这个时间点已经开机快一个月,各部门经过工作磨合也有了一定的默契度,挑战更高难度的时机到了。
5天时间,剧本4页纸;光照时间短,大部队5点出发,每天能利用的有效时间也不到5小时;从路面到坡上密林,看上去没多远,但带上几十公斤重的设备深一脚浅一脚地爬坡搬运是巨大的体力消耗,可能还要面对一天数次的内部小转场;林中地面不平,轨道需要用几十个苹果箱垫地铺设,每一次机位调整都是“大动干戈”……这注定是一场与种种“不可抗力”的较量。
头两天,相对简单的追逐和打斗戏顺利完成,这得益于组员们的专注高效和演员的专业。男主角宋洋穿着笨重的大头皮鞋在林子里跑了几十个来回,奔跑时既要避开眼前密集的树杈免被划伤,又要注意脚下的坑坑洼洼谨防摔跤,同时完成既定表演。为了光线接戏,我们等到下午2点以后才能开拍,而在5点半太阳落山前的30分钟,天光走得特别快,所有人都把自己绷成了一根弦儿,没有丝毫懈黄颖芝怠,效率极高。
有前两天的热身,第三天的打斗戏拍起来也并没有很棘手,一切按部就班、流利顺畅。然而就在工作即将收尾的时刻,意外发生了。
一个贴身扭打的镜头拍摄过程中,宋洋脸部眉心位置不慎被动作替身演员手中的道具击中,瞬间血流不止。值守现场的医务人员迅速处理伤口,确定伤势需要马上送医院缝针,宋洋被送上救护车紧急驶离现场,一个多小时后被推进了手术室。
这一切的发生快得让人来不及惊慌,山林里的天色暗了下去,这天收工时现场特别安静,大家好像都能感受到彼此心里的那点沉重情绪。返城途中,我思考不了任何别的问题,只希望宋洋一切无恙。
伤口缝了十三针,憔悴的宋洋反过来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他表示只要伤口一愈合就可以随时复工;看到他伤势稳定,我们也算是松了一口气,收拾心情重整旗鼓。等待拆线需要时间,拆线后至少十天不能化妆、碰水,这意味着我们接下来至少15天拍不到男主角的戏。统筹紧急调整拍摄计划,这个场景就暂时被甩到了后面。
重回这片山野密林,已经是12月初。即使心有余悸也来不及多想什么,我们只有短短的2天时间。一是因为已经落后计划太多,要尽量往前赶;二是天气预报说未来几天很可能会有大面积冷空气来袭,对于这海拔2000米的高山来说就是连绵不断的降雪。当然,入冬了,这里的雪已经不知道下过几场,原先拍摄的场地早已被厚厚的积雪覆盖,雪深深地渗落到了满地的松针落叶里,光用扫帚是根本无法清除的。于是制片部门加购了数台汽油吹雪机,在拍摄日到来的前两天,场务组10名组员带着吹雪机和各种工具提前进山,把整片山坡的积雪扫除了。
为了影片品质的消耗和周期成本控制的角力始终伴随在电影的制作中。学会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权衡利弊、选择坚持还是适度妥协,是做一名导演的必修课盛世荣华。
在争分夺秒的这两天里,我记不清拍了多少个镜头,只是尽量把我要的画面抢到,哪怕有瑕疵也只能接受。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我们已经承受不起任何可能打乱计划、消耗时间的突发状况了。
最后一天下午,眼看太阳就要落到山后面去了,天光渐暗还有好多镜头没有完成,大家都觉得今天一定“杀不掉”这个场景了。制片部门开始头疼因此带来的诸多问题,我还来不及想这些,只是更快的要求各部门的配合,能抢一个是一个。每喊完一次“过!”我都会往摄影指导何山的方向看一眼,他和助理在机身上快速调试,不断提高摄影机的感光度为我们争取最后的时间,即便如此我们也追不上天光逝去的速度。就在我们的视野因为黑暗越收越窄的时候,突然一瞬,天亮了辛龙子!不知从哪射来一片光线笼罩了我们这片林子。所有人都惊呆了,四处张望才发现,这片光线竟来自对面的山坡。原来,从我们身后山坡落下的夕阳在划过另一座山时跟我们对面的山坡在某一个角度上形成了反射,对面一整片足球场大小的山坡成了一块天然的反光板。犹如收获神谕,所有部门投入百分之百的专注,争取每一个环节顺畅流转,最终,我们完美利用了上天恩赐的这份礼物,完成了“山野密林”中所有镜头的拍摄,这个史上最难“啃”的场景终于杀青了!林子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娄清组员们都激动地相互击掌、拥抱。
一个一个镜头,一个一个场景组合出了一部电影日基奇,每个场景都有着它画内画外的故事。至今回想起来,仍会惊讶那些时刻一次一次从困境中突围的心境,要感谢每一名工作人员的努力,成就了这部电影。倾注在每帧每秒里的付出,为的是不辜负观众的期待,也为了不辜负我们自己。

独家
影评
无声的暴裂
文 | 阿溪泽
摧毁一个勇者需要多大的能量?《暴裂无声》用整个资本的秩序摧毁一个来看看。
看完电影,大概没有人不会对张保民这个角色产生好感。虽然他一出场就在跟人打架,好像永远有打不完的架暇组词,但是我们发现,他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只知道用拳头解决问题的无脑施暴者。相反,他非常理智。在找儿子的路上,他以强大的精神力对抗悲痛。他还十分敏锐聪明,仅仅从昌万年对自己莫名其妙的善意就能猜到他可能和自己儿子的失踪有关。不仅聪明,他还勇敢。面对来矿区闹事的混混们,张保民毫不犹豫就冲了出去trot恋人。最可贵的是他的善良和担当。儿子丢了,他没有向妻子展示他的拳脚,也没有因为自己儿子的丢失就把徐文杰的女儿丢在山里不管。电影里没有一个镜头是展现张保民向弱者施暴的。他的拳脚朝向的是壮硕的村人、成群结伙的混混,还有十恶不赦的昌万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我更愿意把张保民这个角色看做鲁迅笔下无所畏惧的勇者。

然而,不幸并不因为他的勇敢而远离。儿子张磊被得意忘形的昌万年所杀。更不幸的,是他救了徐文杰的的女儿,而徐文杰却因为利益关系,仍然选择替昌万年遮掩杀人的罪过。从头到尾,与儿子失踪的真相近在咫尺的张保民却始终被蒙在鼓里。徐文杰和昌万年是十恶不赦的,但是造成张保民悲剧的只是这两个人阴暗的人性吗?或者说超凡者游戏,是什么激活了这两个人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导演的一段话大概能给我们带来更清晰的思路。导演忻钰坤在一次采访中说,《暴裂无声》的最初灵感来自一篇主题为“中国富豪组团去非洲狩猎”的报道。文中说他们会花费几十万打猎,然后花费上百万把猎物标本运回国内。这些人对嗜血与射杀带来的冲击和刺激的喜欢,恰好与资本秩序的逻辑一拍即合。金钱/资本带给这些人疯狂膨胀的欲望和绝对力量的幻觉。暴力成了这些人宣泄权欲和显示力量的绝佳方式。昌万年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信奉狼吃羊,迷恋暴力和金钱。他相信暴力和金钱能给他摆平一切麻烦。徐文杰则是这种披着文明外衣的嗜血者的帮凶。作为律师,他熟稔现代文明的话语逻辑,也明白资本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明白金钱的巨大魔力。所以,他屈服于资本,为了钱替昌万年作伪证,甚至在昌万年给女儿带来巨大的伤害之后,仍然与他再次合作,为他掩盖杀人的事实。两个人成了充分展现资本逻辑对人的诱惑和摧毁的实体场域。资本的诱惑与罪恶,在这两个人身上展露无遗何权谋。

但我能感觉到,这部电影承载的意义和悲哀,绝不仅仅止于被资本戕害了的张保民的个人悲剧。更重要的是,在面对滚滚而来的资本力量时,除了顺应资本的逻辑,身处最底层的人们毫无反抗还手之力。从这个层面上再回过头来看,张保民与羊肉铺老板打架的那场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矿厂要在谷丰村开矿征地,全村人在面对巨额的拆迁补偿款时都心动了。只有张保民一个人拒绝。拒绝的理由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就算他选择了拒绝,受到资本诱惑的村人们也不允许他拒绝,就算暴力相胁灌云人才网,也一定要让他顺从。正如张保民和羊肉铺老板儿子的失声一样,绝对的底层在面对向他们倾轧过来的文明/商业社会时神州奇侠,他们根本无法开口。张保民是勇敢的,无法开口他就选择用拳头发言。在任何权力想要倾轧他时,他都回之以拳头。这顺便也能解释张保民巨大战斗力的来源:他不甘屈服,所以他拼命打,每次都用尽全部力气反抗。然而就算他打得赢昌万年公司里的所有混混,他仍然会被站在金字塔顶端的昌万年一下打倒,仍然被排斥在昌万年和徐文杰充满暗示意味的对话之外。在整个资本秩序面前,不仅仅是张保民,整个谷丰村的村民都处在被欺骗和剥夺的状态。卖矿山时,没有人告知他们污染将会对他们造成的毁灭性伤害;生了病后,他们没有有效的医疗资源和基本保障;孩子丢了,他们的希望,除了站在马路边给每一辆过路的汽车看照片外,就是烧符纸祈求上天的保佑。文明带给他们的好处,远不及对他们的残酷剥削。所以就算如勇者张保民,在对抗着现代文明/资本对乡村的碾压时,只能如螳臂当车一般韩国岭南大学。大山的坍塌,是张保民、谷丰村以及所有在金字塔底层的被剥削者无力挣扎、无法反抗的命运。这时,勇者张保民,真正被资本(金钱和话语权)占有者的力量彻底摧毁。

除了勇者张保民的被摧毁,全剧更让我感到悲哀的,是去世的张磊带着徐文杰的女儿媛媛逃跑的画面。我期待着张磊能够带着媛媛逃出这个巨大的漩涡,来到某处世外桃源。但是出现在山那边的,不是别的任何什么,而是充满了高楼大厦的现代都市。这本该充满乌托邦想象的一幕,却如此讽刺沈氏玄空学。被剥夺者向往和渴望着的乌托邦,除了爬到金字塔的更高层,成为占有者和剥削者外,竟没有其他的出路。在资本笼罩的现代文明制度下,剥削和压迫竟如此牢固,难以破除孙嘉一。然而成为剥削者就真的高枕无忧了吗?底层一旦坍塌,上层还将存在吗?我想通天仙道,答案大概是不言自明的吧。

精彩
预告

本片现正在各大影院火热上映!

更多
荐影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聚焦》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鬼子来了》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三块广告牌》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看不见的客人》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希特勒回来了》

本期编辑|小矮子河·胖
图源|网络

微信号:Wenyipiping
微博号:文艺批评Wenyipiping
IPHONE用户
由此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