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不是每一次出行都有归期 昆仑驼帮-猎户座摄影出版

Sayings:
2008年4月9日,经过数天行车颠簸,最终官场迷情,驻足在喀喇昆仑山脉深处的一个小村庄——新疆叶城县伊力克西合修乡苦鲁勒村。
村民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近几年,随着政府对乔戈里峰地区的不断开放,苦鲁勒村饲养骆驼及一批驮工向导队伍渐渐兴起,因为,从中国境内北坡攀登乔戈里峰所需的物资和交通工具必须依托骆驼来完成。
事实上,在新疆地区大唐顺宗,骆驼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据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逸周书》记载,匈奴、月氏等民族所在地区出产的骆驼非常出名。汉代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西域地区的骆驼养殖业发展迅速,骆驼数量动以万计。在丝路重镇上,还有专人养殖骆驼,提供给过往旅人和商队使用。
如今,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新疆广袤的戈壁沙漠地区早已不再将骆驼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但在自然条件同样恶劣的喀喇昆仑地区,骆驼运输却如星星之火,萌发出了新的生机。近几年,随着当地政府对乔戈里峰地区不断开放,苦鲁勒村的骆驼养殖业及一批驮工向导队伍渐渐兴起。
这些柯尔克孜族驮工身处偏僻的昆仑山脉深处,见过世界上著名的登山队、登山家不计其数,几代人无数次牵着骆驼游弋在往返乔戈里峰崎岖的山路上。
柯尔克孜族驮工师傅在高原极地生存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用特殊的口哨指挥骆驼,掌握熟练的技能在骆驼身上捆绑物资,从选择行走路线、观察气象到过河的最佳位置,无不彰显着他们的聪明睿智。毫不夸张地说:哪里有几条河、哪里是峡谷、哪里有清澈的水源、哪里适合扎营马宝璋,他们轻车熟路。
从2008年至2012年,在四趟喀喇昆仑摄影旅行中,那几位和我在几十天里相濡以沫的柯尔克孜族驮工向导丹尼尔、阿尤甫、萨拉、托乎纳扎提、阿米尔、吾曼勒、帕拉哈提及常年生活在苦鲁勒村的乡亲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高原极地生存那种坚韧的意志与骆驼的情感留下的一幕幕耐人寻味的情景让我难以忘却……
Picture & Story

喀喇昆仑山脉深处的苦鲁勒村,是离县城最远的柯尔克孜族村落。这里海拔3500米,距新疆叶城县250千米。从叶城始发,沿219国道(新藏公路)零公里处由北向南行驶继室来袭,途中需翻越库地、麻扎达坂。还需在库地镇和伊力克后山哨卡接受公安边防和解放军某团边防连严格检查后,才能抵达苦鲁勒村。每次进入喀喇昆仑腹地拍摄,都是在村里租用骆驼和聘请驮工师傅。村民主要以畜牧业收入作为经济来源。近几年,随着当地政府对乔戈里峰地区的不断开放,村里饲养骆驼和驮工向导行业渐渐兴起。每次出行,村里聚集许多老乡为我们驼队捆绑物资和送行特斯联。

画面中的女主人是驮工托乎那扎提年轻的妻子徐靖雯,怀中抱的和紧紧依偎在她身旁的孩子是托乎那扎提的两个儿子。托乎那扎提的妻子坐在地上时不时擦擦留在脸庞上浮着的泪水,大人小孩一句话都不说。驼队在启程前,忙碌中的托乎那扎提这才走到妻子面前,分别在两个儿子的小脸蛋上深深地亲吻着,妻子抱着孩子起身,一双蓝色的眼睛含情脉脉炸鱼块的做法,久久端详着即将离别的丈夫,她深知,丈夫的出行,又是一次生死离别……

驮工师傅从各家村民用石头搭垒的驼圈中牵出骆驼组成驼队,为登山探险家、摄影人提供运输服务。尤其是,从中国境内攀登乔戈里峰所需的一切物资,只有依靠骆驼是唯一的交通运输工具。

帕拉哈提是整个驮工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他的研判能力和悟性都非常好。每日清晨,寻找走失的骆驼是他的拿手好戏,他能根据地面上食草的覆盖率判断出骆驼的去向。

驮工师傅每次出行,最繁琐的事宜就是搭建、拆卸帐篷,在骆驼身上捆绑物资的每个细节彰显着娴熟的技能,令人钦佩。从2008年至2012年,四趟喀喇昆仑摄影归来,没有发生丢失、损坏一件物品。

驼队离开村子行走不到三个小时,就要沿着河谷一侧的盘山道走进河床,河床里排列着密集的鹅卵石,骆驼只能在石头缝隙中寻找落脚处。接下来,又要攀爬“一线天”路程中最险要的一段。驮工们吹着只有骆驼才能听懂的口哨,护送驼队走过这段修建在崖壁上的“天路”,一侧是陡峭的岩壁,另一侧的深不可测的万丈深渊。几年中,已有六峰骆驼在这段路程中坠入峡谷,命归黄泉。

自带的干馕饼就着冰冷的雪水是驮工师傅们每日的午餐。

里拍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峰,深藏在喀喇昆仑深处棵勒青河上游的冰川景观,翻越阿格勒达坂是必经之路,达坂顶部海拔4820米,2008年4月12日,在达坂北坡遭遇暴风雪。柯尔克孜族驮工师傅阿米尔和阿尤甫顶着风雪捆绑物资,准备翻越路线最长、坡度陡峭,而且是在乱石中行走的阿格勒达坂。

清晨,驮工师傅在捆绑物资前,做的第一件事宜就是整理驮包,把每个驮包都要掂量掂量,尽可能做到把重量一致的驮包搭配在一起,捆绑在骆驼身上,确保骆驼在行走的过程中保持平衡。

由于气温突然骤降,只能躲避在阿格勒达坂北坡山麓下一间用石头搭砌而成的冰冷屋子,这里空气稀薄、呼吸困难,大家蜷缩着身子徐妍姬,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翌日清晨,雾霭弥漫在绵延起伏的山谷,驼队在驮工师傅的引领下步履艰难地翻过阿格勒达坂。

驼队的时速大概在3千米/小时,每天行走的时间按6小时计算,一天下来,最多也就行程20千米。四年、四趟喀喇昆仑之行,小英的故事大部分的时光都耗在驼背上。

喀喇昆仑深处,气候变化无常,屡遭风雪严寒的侵扰是家常便饭,驼队顶着戗风在乱石中寻找着行走的路线莲秀图院。

驼队攀上阿格勒达坂顶部稍作休息后,就要沿着南坡一路向下走进棵勒青河,随着海拔不断降低,空气中的含氧量也在渐渐增加,颇感身体舒适的惬意。

在喀喇昆仑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马子达,驼队经过一天艰难的行走,体能殆尽。每到宿营地,驮工们迅速卸下骆驼身上的驮包,最让驮工担心的是,不能让骆驼即刻卧下歇息,必须站足三小时后,才能放开自由觅草。这样可以避免骆驼腿部肌肉萎缩。傍晚,驮工师傅吾曼尔和帕拉哈提不顾一天的疲倦依然守护在骆驼身旁,提防骆驼卧下。

一天行程结束,驮工不顾个人的饥饿,首先拾柴、生火,烧热水为骆驼烫制玉米面团,每峰骆驼只能享用三个面团,是主人对骆驼一整天艰辛的旅途给予的奖赏。

驮工师傅非常珍爱骆驼,图中这峰体格较大的骆驼是2012年6月前往喀喇昆仑棵勒青河上游特拉木坎力冰川的领队骆驼词圣是谁。由于气温回升快,导致河谷中融雪水量猛增,在渡河时,这峰领头的骆驼任凭吾曼勒怎样抽打,就是不领驼队趟河,气的吾曼勒不小心用缰绳抽在这峰骆驼的眼睛上,傍晚神话放送,吾曼勒融化盐水,为这峰骆驼做眼睛消炎治疗,而且每天多给他增加三个面团作为过失的补偿。

深藏在喀喇昆仑山脉屋脊上的棵勒青河,为叶尔羌河的上游河系,河谷长上百千米,最宽处有两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整个河床里布满大小不均、灰色的砾石,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天河”。骑在骆驼身上,身处寂静,空旷的河谷,只能在驼蹄踩在砾石上发出“沙拉 沙拉”声的伴随下缓慢前行。

驼队在渡河前伽优,总是先由一名驮工起着毛驴探路,摸清河水深浅程度后,整个驼队才开始渡河。

迦雪布鲁姆冰川末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冰体坍塌不断,冰下河流湍急。2010年5月31日下午4时20分,驼队在这里渡河到达对岸滩涂不到五分钟,就发生千吨冰块倒塌的场景,险些将驼队连人全部葬身于冰体下。迄今想起来心有余悸。

安扎在迦雪布鲁姆侧碛的宿营地背依陡峭的群峰,另一侧是落差50米高冰川终绩垄,堆积形成巨大的天然坝体。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极度缺氧,含氧量不足城市的40%。天气变幻莫测,4月15日深夜高校女忍者,一场大雪,使气温降至零下23度,骆驼卧在地上忍受着寒冷的疾苦。

除了每次用骆驼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外,还有三头毛驴相随,虽然,毛驴的耐力远远不能和骆驼相比,但它的机动性很强,在主要的拍摄区域,都是依靠毛驴短途运送摄影器材。

选择春秋两季进入喀喇昆仑深处,主要为了避开棵勒青河上游的突发性洪水。马子跃

拍摄乔戈里峰,沿棵勒青河顺水而下,河床中央水流量很大,形成多处“九曲十八弯”牛轭河曲现象,迫使驼队迂回绕来绕去。驮工师傅经验丰富,只要邂逅湍急的河流,他们总是抱着骆驼脖子向上一跃,骑在骆驼的脖颈上顺利趟河,大概估算,趟河的次数至少在50次。

清脆的驼铃声回荡在喀喇昆仑山谷,叠印着来自昆仑驼帮的身影。

四进四出喀喇昆仑,令人最蹊跷的是,四进风雪迎人,四出阳光明媚。每次拍摄结束,在返回途中,总是晴空万里,紫外线极强,虽然在脸上涂抹了厚厚的防晒霜,依然不能避免脸面龟裂、嘴唇肿胀,双眼雪盲的高原疾痛。

快要回到村里,不用吆喝抽打魔塔66层,骆驼都会加快步伐奔走。驮工师傅们也抑制不住将要见到亲人的心情。只要走进有信号区域,迫不及待掏出手机向家人报平安。
本篇图文摘自新书
《丝绸之路》“壮士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
- See -

点击图片购买
关于本书:
主编 黄秀芳
历时18个月 | 行程1.4万公里 | 58位摄影师
1957-2017 中国段60年的沧桑历史
收录6张独家手绘地图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通商之路,也是一条文化和民族融合之路。它是一部流动的历史,影响了世界的昨天、今天,也会影响我们的明天。上千年来,各种文化、宗教、艺术因子如同繁星一般散落在这条文化带上,相互激发、交相辉映,在历史轮转中不断演变和生息繁衍。本书历时两年的制作时间,58位摄影师用影像立体地展示丝绸之路中国段上的自然风光、地理地貌、人文生活和历史遗迹;从西安一路向西,穿越中国文化和民族多样,地理景观十分丰富的区域——河套地区、河西走廊、三山两盆,结束于帕米尔高原;各个章节的人文报道组照,将历史与今天的联系以及各个民族的真实生活场景展示出来。这是一本富于想象力的画册,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它的用心之处。
深度的专题故事:
1.敦煌石窟|文化遗产如何抵御岁月侵蚀
2.达里雅布衣|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村庄
3.昆仑驮帮|大山深处的一抹温情
4.佛国记忆|克孜尔千佛洞
5.喀什老城|高台民居的传奇岁月
6. 阔克江巴斯冬牧场|从冬窝子走向春天的草原


点击图片购买

The End
Orion猎户座
Orion猎户座摄影出版工作室属于《中国国家地理》图书部。我们关注的题材包括:历史影像、纪实和报道、地理和风光、自然和生态等。我们不拘泥于摄影技术本身,而是用心探索影像与各个领域的跨界和融合。我们保持着对摄影敏感的触觉,用心做书,将我们眼中摄影的价值、摄影的各种可能性与读者分享。
Ad: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广顺北大街5号融创动力文化创意产业园E座2层敌后别动队。
Tel:010-82841175-8002
Email:yangleimp2763@sina.com

Orion猎户座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