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从《四季赏玩图》看中国山水画中的“松石格” 「松间对话」精彩回放-松美术馆

在本次展览《明月松间照——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松”》中,展出了描绘宫廷生活四季场景的《四季赏玩图》。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体会大明宫廷生活的四时喜乐,我们让古画变成了动画,用栩栩如生的画卷带领观众走近如影历历的大明宫廷生活。

第六期“松间对话”以《四季赏玩图》为中心,两位对话嘉宾中国国家画院篆刻研究所副所长魏广君先生与《典藏古美术》中国版总编辑廖尧震先生围绕主题「从《四季赏玩图》看中国山水画中的“松石格”」展开讨论,带领观众赏析了中国山水画中的松石画法,并与观众分享了美术鉴赏心得。

关于《四季赏玩图》
廖尧震:在2014年大英博物馆“明代王朝盛世五十年”展览里,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件展品,这件画作呈现出当时明代宫廷的生活状态,它的总长7公尺,前面引首有“四季赏玩”四个字,篆书写得非常棒。后面有成化年间臣子的题诗来歌咏太平盛世。现在我们看到的画面大概分为五段。

▲明 佚名 《四季赏玩图》引首篆书
现展出于松美术馆
第一段,是把四季的花放在最前段作为一个序,后面分别是皇帝和贵妃在春夏秋冬不同时节欣赏花卉的情景。比如春天赏牡丹,夏天赏荷花,秋天赏菊花,冬天则是梅花。可以看到在画面用色上很鲜艳,也画了很精致的宫殿楼阁。

经过之前的学者研究,同类型的作品至少有4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两件,一件在北京故宫,名为《明宣宗行乐图》,另一件在国家博物馆里,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这四件作品从画面风格、人物、布局来看,其实出自同一组院画家,可能画树的专门画树,画人物的专门画人,画器物、画皇帝肖像的也各有不同的画家。因为这类画作跟节令时间有关系,估计这一群组的画家至少画了10件到12件不等的作品。所以松美术馆展出的这一件是很重要国宝级的文物,不但提供我们研究明代的宫廷生活、服饰、服装、器用等材料,在艺术史研究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作品。

▲松间对话现场
魏广君:宫廷画派的画法都比较细,这件《四季赏玩图》把松树本身画得比较坚挺。由于主要为人物画服务,松在这个画里面不是作为主要的元素,而是一种配比。主要元素,像人物和花卉,都画得很精妙。

▲明 佚名 《四季赏玩图》局部 春赏牡丹花场景
现展出于松美术馆
另外,松在每件作品中的意义不同徐湘涵,像是松美术馆展出项圣谟和禹之鼎的画,也是以松配人物,里头的松将姿态拉长,有秀润绵延的感觉,把松树的坚贞、崇高品格表现出来提心吊胆造句,还有画中文人衣纹和眼睛的刻画、用色也比较温润,与松相互呼应。虽然本次展览的主题为“松”鮣鱼,但每幅画的松不一样,它背后的语言讲述的故事也不一样。

▲明末清初 项圣谟 《松花图卷》局部
现展出于松美术馆

▲清禹之鼎《禅悦图》
现展出于松美术馆

什么是“松石格”
廖尧震:接下来今天的主题,我想谈谈什么是松石格。松跟石是山水画的一个元素,在唐代有这样一个词叫“松石格”,我们翻开唐代的画论或者是绘画史荆棘花,当时会写着某某画家善画“山水”,有时后面还加个“松石”。其实松石和山水在当时是一个并列的门类,并非我们现在认为的,松石就是山水的附属,或者是它的旁支,在当时松石本身就是一个独立表现的主题和门类。
▲左起:魏广君、廖尧震
松石格盛兴于盛唐、中唐,重要的画家有张璪、毕宏和王维。当时画松石格都是画在宫殿或寺院的壁画或屏风上,也就是说它实际是画在实体用具上。到了晚唐、五代欧盛x7,有一位非常重要的画家名叫李成,因为居住在东北很寒冷的平原宦海无声,所以他将松石格又变化成了《寒林图》。画史上称李成既画“寒林”,又善画“平远”,可通称为“寒林平远”,类似我们现在看到辽宁省博物馆藏的李成《小寒林》的样子。李成那时候开始在绢上作画宽仁亲王,汪玲露他用墨不加彩,还有他利用画面长方形的形制来表现“平远”,把松树放在卷的画面中央,用比较近的视点画特写放大,让松树几乎顶到画面顶。然后松树旁边各画杂树大外教务处,松树右边会有一棵树向右倒下来,这变成一种固定的图式。

▲宋 李成 《小寒林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非松美术馆在展作品)
我讲李成,是因为他跟后面要介绍的苏东坡《枯木竹石图》有关系。因为李成是唐代宗室,同时又是隐士,他的画在北宋特别受到文人的喜爱,如欧阳修、苏东坡都很推崇他。他们觉得艺术不管是文学还是绘画,应该要有一种箫条淡泊的味道,李成画寒林很符合士大夫所喜爱的格调。

▲宋 苏轼 《枯木竹石图》
非松美术馆在展作品

“松石格”的画法与用笔
魏广君:一提到水墨画,从原来的丹青、有颜色的绘画中脱离出来,张璪是典型的代表,传说中他作画,一只手拿两支笔,一阴一阳。这一只笔主造型,另外一只笔辅助出来很多意外的线条。笔随意走,在這個让线条自己来完成物形的过程中,可能就有奇特的东西出来。
▲松间对话现场
李成他们那种画法比较精细,包括宫观亭阁魏圣美,画得比较精致。他这种画法相对图案性一点,在绘画过程中包括用笔和皴法,可以分辨的很清晰,把握度特别好。另外黄振达,李成画派的郭熙,代表作以《早春图》为主。他的用笔很现代化,常用侧锋芝华士18年,有许多的扁平笔,加上大气氤氲晕染,将各种春光的气息画得很好。他画松树小的枝条,速度很快虫围入侵,由方笔转折到圆弧的用笔,只要笔的力道达到,不管是下垂的枝条还是上昂的枝条,随着用笔的过程,笔锋都是往上走,结束时笔锋有个回环的趋势,类似写书法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所以,所有的松石人物在中国画来讲,还是必须要跟用笔的节奏相结合。松的形态搭配石头,石头的结构补充山,山、石、松、人物是一体化。所谓一体是笔法上的一体,有一套自己的系统。

▲宋 郭熙 《早春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非松美术馆在展作品)
廖尧震:我补充一下郭熙的部分。郭熙的真迹大概有两件存世,一件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叫《树色平远》;另外一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叫《早春图》,前者是画景物比较少的小景,后者是尺幅很大、挂在宫殿堂上的全景山水。在《树色平远》中,我们看到郭熙借用李成的画法,松树画的比较大,旁边两侧的景物往后推移,做出平远的感觉。但是郭熙在空间处理上更讲究,也做得更完整。例如土坡往后面远山推移的距离感十分清楚,在画面右边还画了水域,有渔夫在那边钓鱼巩义康百万庄园。左边有个亭子天使旅行箱,有几位老人走向亭子聚会。郭熙这类作品是画给像欧阳修、苏东坡这样的文人看的,因为他继承李成“寒林平远”那种箫条淡泊的感觉。

▲宋 郭熙 《树色平远》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非松美术馆在展作品)
在《早春图》中,郭熙则发展出另一种风格。这件作品当时应该是画在宫廷里面夜半梳头,苏东坡就曾在翰林学士办公的地方看过类似的作品。郭熙曾经有篇画论——《林泉高致》,里头讲到“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赵芊羽,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翻成白话说,就是大山堂堂居中耸立,就好比天子坐在龙座、君临天下,左右两边有比较小的丘陵,很像辅佐他的臣相前来朝见,有一种帝国秩序感。另外监禁千雨脱出,郭熙讲画松树“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萝草木,为振契依附之师帅也,其势若君子轩然。”说的則是松树乃昂昂而立的君子,可以成为旁边一些树木的依靠和表率,就好比帝国中提振军心可供依附的统帅。因此,郭熙画这些松石具有一种政治伦理的秩序感,这件作品反映的是这一面。

从“寒林图”到“枯木竹石”
廖尧震:李成是从壁画、屏风转到绢上创作“寒林图”,苏东坡则是继承他的传统,在纸上画“枯木竹石”。李成很重视平远的空间描写,但苏东坡画在纸上,实际背景却没有去处理空间深度,这跟北宋发展出来的一种“白描”技法有关。北宋文人,不管苏东坡还是李公麟,都经常使用纯水墨,用带一点干笔的线条来画画。苏东坡在画《枯木竹石图》时,虽然学李成的石头和树枝,却把书法用笔贯穿在画里面,这其实是后来元代文人画的源头。北京故宫藏赵孟頫《疏林秀石图》上面写的“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米芾提过苏东坡“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从这段话,我们也不难看出“枯木竹石”在苏东坡这些文人眼中,其实象征一位君子的节操和品格。这就如同苏东坡曾经讲过,他看到文同画倒卧的偃竹,便想起受很大的压力弯下腰,却不屈不挠的君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里面。所以,苏东坡他们其实是在从“松石格”到“寒林图”这样的发展过程中另辟蹊径,衍生出一种新的风格和技法,新的一种文人交流的语言。
▲“明月松间照”展览现场
魏广君:文人水墨画的状态讲究笔线,用笔的格调。我们不能把苏东坡当作是专业化的画家来看待,畢竟文人画家本身的造型意识比较淡薄,但是他对笔墨中间情调的把握宫妃清丹,对中国传统松树的体会,不同于常人。如果专门作为一种实体描绘来看,在文人画作品中,主要看他画的线条,或者是一枝一节留下的痕迹,实际上是根据原作的造型和笔墨去体会更多的东西。
而如何欣赏笔墨本身一枝一节的使转,用笔的方法和情调,是要逐渐培养出的。像在《枯木竹石图》中,用笔的急、缓、枯、涩有很多的变化,枯木一枝一转的行笔很舒放龙怨天,又很谨慎,线条扭过来像鹿角样,充满了趣味。在枯木旁边还画出小的竹枝和小石头,这些东西作为主题的点缀,更容易看出用笔的好坏,好的用笔有一种力量和刚劲。又比如说竹子下面的草,不仅要有婀娜的姿态,还要有临风飘荡、垂倒的意态,好像在自然中随风摇曳的状态,这就是好的用笔。像过去画人物有18种描法,依据不同物象,发展出不同画法,和不同的笔墨关系,把所要表达的主题、故事和情节理解了,就是系统化的过程。

画松的其他传统
魏广君:自古对松树的理解,就是它像人一样具有崇高品格。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山石和松,黄山的松,华山的松,泰山的松,因地域海拔不同,生长的姿态都不一样。在华山上看到一些松树极脆弱,树皮好像发着油光亮的感觉,让人内心有一种敬畏。还有松树的生命力特别旺盛,这也是个寓意。松树姿态很多,松枝、松树、松杆品种也多。松树可以独立成画面,换成是画单独的石头,肯定还要想画草,或者有一些石苔来搭配。松树有骨干,长线、短线、曲线,还有小的松枝松叶的组合,完全可以独立。欣赏松基本上有这几大类情结,有崇高的,有君子的贞节,寒冷时其他的草木都衰败了,它有自己挺拔的精神。不管在哪种节气,都有自己的姿态,好比不同的君子有不同的修养,有不同的仪表、形象、体现。松树的姿态多,能够综合概括的方面也更周全。
廖尧震:李成、郭熙画松时,比较注重笔尖的运用,另一个李唐画派则跟他们不一样。李唐画松杆和松枝用比较浓的墨,他的松枝、松杆很写实,感觉很真实。如果大家能看到李唐画山石的斧劈皴或松鳞,真是非常写实。我们从台北故宫做过的检测摄影中就可以看到,里面用了千百种你想不到的笔法,可能有很干的笔,或很细的笔挑上去、拐过来。另外,他画瀑水和流泉有声,水纹画的很讲究,好像遇到一个个浪花激起来,像音乐一样生动,这是宋画松石写实主义的另一个高峰。

▲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非松美术馆在展作品)
到了南宋时期,还延续李唐的系统。刘松年画松也是像李唐一样仔细,大家如果喜欢明代仇英的画,他其实就是集合李唐、刘松年画松的笔法之大成。另外,大家可能还看过南宋马麟画《静听松风》,这幅画虽然是纯视觉性的,却很成功的表现出“画外之音”。画中的高士坐在姿态虬曲、很像龙的两株松树中央,凝听松风和水声。他要怎么样听到声音呢?画泉水可以用墨线来刻划水纹,表现水流湍急的动感和声音。松是静态的,动感没有那么强,但马麟却很巧妙地画出摇曳生姿的松枝和松叶,之后又在一旁添加了随风势翻飞的藤蔓,让人仿佛可以听到松涛声在蜿蜒水流和群峰围绕的山间起伏回荡。松石这个主题到了南宋,它的视觉、听觉表现都有了极大的发展,感官的享受也更加强烈,这种画法到了明清也一直很流行。

▲宋 马麟 《静听松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非松美术馆在展作品)
特别鸣谢
嘉宾:魏广君、廖尧震
协办单位:《典藏》
合作平台:雅昌艺术网、盒饭LIVE

往 期 内 容 精 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