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书香|莆田陶器匠阿贵-海峡都市报新莆田
冯天魁
N李福生
在上世纪60 年代初,陶器曾是家家户户离不开的日常生活用器。陶器是指以黏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1000 多℃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人们使用的碗、盆、罐、缸等生活用品,很多都是陶窑烧制出来的。老街上有一家陶器店,专卖水缸、谷缸、水管、烟囱以及罐、碗、碟、花盆、香炉等各类陶器制品,每天那些陶瓷用品从店里一直摆到店外,任凭顾客挑选,选购陶瓷者络绎不绝。
为养家糊口 辍学回乡下学烧陶
阿贵是邻居大婶家六个子女中唯一的男孩,排行老二,困难时期,经济拮据,经常吃不饱饭。为了养家糊口,阿贵小学没有毕业就辍学了,回家跟他乡下的一个亲戚学陶器烧制手艺。
网络配图
那时,制陶方式一直沿袭古老而复杂的土陶制作工艺:先将窑土浆泡,经揉、和,使窑土有黏性和强度,再捏坯成型,经削、刮、刻后一一晾干,接着制作简单的花纹后上釉,最后装进窑灶炉火烧制,散热后出窑。土陶的选料、捏坯、印纹、上釉、烧制、晾干等前后有十几道工序,全部需要用手工完成。
土陶制品看似古朴、笨拙,但需要极其精细的功夫。
勤恳加悟性 技艺越来越高超
阿贵个头不高,性格内向,不爱言谈,每天他都勤勤恳恳地跟着师傅,用笔记录、观察窑变、感受火候与温度的关联……他学东西很认真,又有灵性和悟性,几年工夫,很快就学成陶器烧制技术。
后来,阿贵又到德化、景德镇等多地学习取经,技艺越来越高超,同时,又练就了用眼睛看火候代替温度计的“绝活”,成了远近闻名的制陶匠。仙游一家陶窑厂以较高的工资待遇,把阿贵聘去当上一名技术人员,由于手艺好,烧制成的各种陶器供不应求,不少地方陶器店的采购人员都来找他预订陶器产品。阿贵成了这个陶窑厂的“摇钱树”。
几十年的老手艺 希望有人传承发扬
上世纪80 年代后,陶器渐渐被塑料、金属制品所取代,陶器已不再是容器市场里人们青睐的用品,是被时代淘汰的日常生活用器。陶器店开始渐渐变得冷清。生意不好,陶器厂也相继关张了。很多陶器匠另选门道。可与陶器烧制打了几十年交道的阿贵却不愿意改行,对于陶器烧窑手艺,阿贵有着特殊的感情。
网络配图
从陶窑厂回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他一直在自家的作坊里精心地烧制着产品,他拓宽了思路,开始做一些以前觉得浪费时间的小陶塑、小摆件等东西,一件小物件即使卖出去几十元钱,对于阿贵来说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在阿贵看来,老手艺没有丢下,一辈子的手艺还可以作为赚钱的途径,重新创造价值。阿贵心中希望,即使这传统的老手艺不是用来赚钱,也不能把这几十年坚守的手艺丢了,应该有人将它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传承不为别的,只为心里那份沉甸甸的感情。
海峡都市报莆田新媒体团队出品
编辑:张敏
征稿|书香莆田,我们等的就是你
书香|这不是一颗流星
莆田热辣资讯
尽在海都新莆田
莆田吃喝玩乐
尽在乐享莆田
商务合作:李先生 15860037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