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书香浙外|《诗经》-浙江外国语学院

冯天魁
这是书香浙外的第43篇推送
诗经,是先民的吟唱,也是今人寄放心灵的静土。穿过悠悠秦风,踏过滔滔汉江,时光的细沙从指尖滑落;河之畔、田之埂、月光下、水中央,《诗经》之风穿越千年,依然是最美的风景,那是情无忌,那是心无涯,那是思无邪。
《诗经》的句式多是四言,偶尔有二言、八言。音律上来说,四言节奏感强,是《诗经》里的基本音符,如一个个黑白钢琴键在反复变调中,谱出舒卷徐缓的歌曲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在抑扬顿挫的乐曲中,我们仿佛置身于十五国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里,延续着古人的生活,熟稔农事,刀耕火种。

《诗经》,又名《诗》,《诗三百》,《毛诗》,《三百篇》,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百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名称由来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内容简介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著名诗篇欣赏
关 雎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①关关:雎鸠和鸣声。雎(jū)鸠:水鸟名,即鱼鹰。一名王雎。相传这种鸟雌雄有固定配偶,古人称为贞鸟。②洲:水中陆地。 ③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丽的样子。淑:品德善良。④君子: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好逑(qiú求):好的配偶。逑,配偶。⑤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荇(xìng杏)菜:一种水生植物,花叶浮水丽,嫩叶可食。 ⑥流:顺着水流之势去采。 ⑦寤:醒着。寐:睡着。 ⑧思服:思念。 ⑨悠哉:思念又深又长的样子。 ⑩辗转反侧:即翻来覆去,卧不安席。?友:亲爱。?芼(mào冒):选择。
【导读】
《关雎》是《诗经》首篇,历来学者都很重视,自汉以来的多数学者认为是歌颂“后妃之德”。但就该诗本义来说,这是一首一位青年炽热地追求一位美丽善良姑娘的恋歌。诗一开篇,即向读者展现了一对相亲相爱的雎鸠,在河中小洲上关关地鸣叫求偶,此情此景触发起诗人自己对河边采荇菜姑娘的爱慕与追求,他反复地倾诉着自己内心缠绵难解的思慕之情。诗中“求之不得”一句,突然掀起热恋中的曲折波澜。紧接着“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两句形象逼真的描绘,更显得爱情的真挚和可贵。末章在诗人的热切想象中,以和美的琴瑟和欢乐的钟鼓来与姑娘亲近,使她快乐,实现了一对有情人结成伴侣的美好愿望。这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首爱情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婚姻的追求。而且这首诗比兴手法十分高妙,它将外在的自然景物与人物内心的情感和谐地统一起来,从而使景中涵情,情中蕴景,达到自然契合,浑然一体,意境优美而隽永。“关雎”一词,已广为流传,成为纯洁美好的爱情象征,所以该诗是我国爱情诗之祖。
桃 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⑤。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①夭夭:树枝柔嫩随风摇曳的样子。一说茂盛而艳丽的样子。 ②灼灼:花朵鲜艳盛开的样子。华:同“花”。 ③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女子出嫁。 ④宜:和顺、善。室:谓夫妻所居。家:谓一门之内。此句言善处室家和家人。 ⑤有蕡(jī):指桃实大而多。 ⑥蓁蓁(zhēn真):叶子茂密的样子。
【导读】
这是一首祝贺女子新婚的诗。全诗构思工巧,层层递进。首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就给读者带来一片生机勃勃、春光明媚的自然景色,又象征正是青年男女嫁娶的大好时光,并烘托着容貌如花的美丽新娘的青春气息,预示着婚姻的美满幸福。接着二章、三章,用桃实硕大且多,象征新娘多子多孙;用桃叶茂密葱绿象征新娘于归后,家族昌盛,使全诗洋溢着民间婚嫁热情欢快的生活气氛,真是天然妙笔!清人姚际恒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诗经通论》)而且《桃夭》所创造的比兴,已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的成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被后世奉为结婚的楹联,可见其影响深远。
无 衣
岂曰无衣①?与子同袍②。王于兴师,修我戈矛④,与子同仇⑤!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⑥。王于兴师,修我矛戟⑦,与子偕作⑧!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⑩,与子偕行?!
【注释】
①岂曰:难道说。 ②与子:和你。袍:长袍。犹今之披风,白天当衣,夜晚当被。 ③王:指秦君。因秦人称其国君为王。于:语助词,犹“川’。兴师:起兵。 ④修:整治。戈、矛:古代的主要兵器。 ⑤同仇:共同对敌。⑥泽:通“祥”,贴身内衣。 ⑦戟(jǐ已):古代一种戈、矛合一的兵器。既能直刺,又能横击。 ⑧偕作:协同行动。 ⑨裳:战裙。 ⑩甲:铠甲,即用皮革或金属片制的护身衣。兵:兵器。 ?偕行:一起前往。
【导读】
这是一首秦民相约从军的军歌。秦国地处西域,经常遭受少数民族的侵扰,因而不得不进行频繁的自卫战争。《无衣》就是骁勇善战的秦民所唱出的一首威武雄壮的军歌。全诗三章,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篇,在一片“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的豪迈而坚定的回答声中,表现了士兵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在“王于兴师”的号召下,秦民磨好戈矛,同赴战场,同声唱出“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雄壮歌声,慷慨从军,共御外侮。这首诗语言干脆利落,音凋高亢激越,节奏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鼓动性。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军歌,对后世反侵略的卫国战争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击 鼓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土国城漕③,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陈与宋⑤。不我以归⑥,忧心有忡⑦。
爰居爰处⑧?爰丧其马?于以求之⑨?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⑩,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①镗(tánɡ堂):鼓声。其镗, 即“镗镗”。
② 踊跃:双声连绵词, 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③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漕:地名。
④ 孙子仲:卫国大夫。
⑤ 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 诸侯国名。
⑥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⑦ 有忡:忡忡。
⑧ 爰(yuán元): 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 爰丧其马: 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⑨ 于以:于何。
⑩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 活:借为“佸”,相会。
?洵: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评析】
这首诗很多人可能没读过,但其中有一句相信很多人都能说出来,这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中的名句,表达了人们珍惜爱情,希冀白头到老、共渡一生的美好愿望。全诗的内容主要是写一位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回忆起新婚时与妻子的誓言而残酷的现实却使誓言落空。诗人采用赋的手法,铺陈直叙,将士卒长期征战之悲、夫妻不能团聚之苦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
诗人以“击鼓其镗”起兴,通过震耳的鼓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厮杀惨烈的战场上。“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但还是在国境以内,每天都可以回家,回到自己心爱人的身边。现在“我独南行”,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的怨恨愤懑之情。南行之后,“不我以归”,长期不许我回家,这就不得不让人更忧心忡忡。叙事向前推进了。作者心中一片茫然,不知何去何从,身处何方。茫然中马儿也丢失了,它去哪里了?也许马儿也不喜欢这战争苦役,它一定是去了树林之中。这时诗人想起了新婚时和妻子说过的话:“死生契阔”,“与子偕老。”面对生离死别,我心不变。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紧承上面的誓言,诗人又回到了冷酷的现实中。离别得太久了,很难与你来会面;相隔得太远了,不能实现那誓约。字里行间流露出士兵深深的自责与遗憾。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平凡的相许,却又那样的刻骨铭心。死亡在这样的誓言下,已经全然消散了它的惨烈与悲凉。这个男子以他的心灵之美,对战争进行了无言的控诉,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弦。这爱情的盟誓,已经成为了千百年来恋人们和夫妻间永久的追求与不变的情怀。
文案、排版 | 校全媒体中心 龚文丽(英文学院)
编辑 | 张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