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书香|前连,一座历史文化名村的生态标本-海峡都市报新莆田

冯天魁


N林春荣

七月的阳光炎热地点燃了久藏在我心底的一点创作欲望,那些留存在我想像之中的、关于前连村的那些建筑、那些古井、那些溪流,又一次徜徉在我遥远的梦乡里,忽明忽暗,若隐若现,既让我的想像有了饱满又丰满的具体地理与物件,踏实地导引我的心灵在古老的村落上空飞翔。同时,又让我的目光有些模糊、有些陌生、有些局促,那些连绵的民居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布局?那些门墙上的图案繁花似锦、也独具匠心,是否包含着主人另一层深刻的寓意?这一连串难以弄清楚的场景,又在催促我的思绪该如何走进古风浩荡的前连村,去探究一座古老村庄的风水密码。
阳光已是身外的一行汗水,为了让这一卷书籍上的墨水生机盎然,我再次以一个探索者的名义,走进前连……
清清的木兰溪水从美丽又高耸的石角谷上弯弯曲曲、深深浅浅地奔腾而来,在一个叫东西乡平原上,在一个叫盖尾的乡镇,缓缓地流过。或许这里的木兰溪处于中游的河段,宽阔、干净、静谧,偶尔突兀的沙滩浅浅地拦阻着流水的流速与流向,形成一圈圈浅浅的波浪,婉约而又抒情,像一首宋词的平仄,时不时咏叹着欲唱还止的抑挫,让人的心事不免随波逐流,在流水中追忆着两岸村庄的那些人那些事。

前连村|马俊杰 摄
前连村就在木兰溪的南岸,岸堤上的土看起来有些疏松,其实是非常坚硬或叫柔韧,硬生生地把一溪流水挡在某个规定的流向,让它自由地流向前方。溪边的草丛野蛮而又茂盛,肆意地生长,连绵成一条与溪流一样漫长的草带,水流、青草、原生态的堤岸,共同构建着莆阳大地上生机蓬勃的生命意境。本来这里应有一处古老的渡口,或许掩映在草丛之中,或许荒废在时间的近处,或许在我有些恍惚的寻找中,遗忘在目光之外。
前连村座落在木兰溪中游的南岸,广阔而又有些起伏的东西乡平原上,东靠云顶山,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给前连村一份天然的山川美景。而在山与溪之间的开阔地,散落着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村庄,数百座瓦屋连绵的古屋,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小巷、屋边的水田,平坦、广阔、安静、金黄的稻穗泛成金色的海洋。溪风吹起,阵阵的谷香沁人心脾,一二垄甘蔗林,青翠、挺拔、整齐、生机盎然,波动着一座古老村庄无限的生命气息。那条水声轻盈的前连溪虽然狭窄的就像一条弯曲的水沟,清澈的水不停地穿越着、叫唤着,让前连村的村里村外荡漾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气息。

前连村淳朴的平原村庄气息,从我走进村头的那一刹那间,包围了我的思绪与感觉,一直弥漫着村庄遥远的历史。或许正是这种依山傍水、稻田如绸的地理,以其顽强而又博大的生命力,生机盎然地养育了前连村,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前连人,养育了前连村独特的人文景观,养育了前连村层出不穷的秀才、举人、进士和他们不朽的著作。
徜徉在前连村的陌巷,穿越过瓦屋连绵的古民居,抚摸着一堵堵屹立几百年的长墙,我的心一直随着那一缕溪风在寻找,寻找前连村的美丽与沧桑,寻找前连村的历史与文化,希望在这古风激荡的村庄,邂逅着一种农耕文明的标本,一种莆阳村落的经典,一种原汁原味的原乡。因为在我前行的道路上,已经积淀了八百年丰厚的文化沃土,那一层层沉甸甸地郁积着此伏彼起的读书声,这种声音既能够穿透历史时空,又能够穿越每一代人的文化记忆,让我们探寻的目光清晰地读懂千年的往事,和散落在时光阡陌上的一代代前连人的心路历程。
广阔的前连村分布着数不清的古民居,这里居住的村民绝大部分属于连氏,在莆阳或中国有着无数聚族而居的村庄,但前连村是最具特色的,让人只有走进一次它或认识它,一生就不可能忘记它。连氏、古民居、古村落,几个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叠合在一起,让我的笔端一直顺着文化丘脉的流向,走进前连村的前生今世。

从木兰溪水上掠过的那一缕清风,徐徐地打开了连氏祠堂那厚重的大木门,几响“吱吱哑哑”的木门声,为我的寻找洞开了一条深邃的历史文化之路。当我的左手触摸着高高的抱鼓石那圆滑的石体,那种自然、轻松、浓重、亲切立即击中了我的思想,让我浑然沉入了八百年前的历史深渊,尽情地享受着时光的缓慢与古朴。
春秋祭祀彰先德,
科甲联芳启后贤。
这是连氏宗祠门口的石柱上的一副对联,简单明了,忠孝礼廉,把一个家族的前世今身表达的如此光荣、彰显、昭示。或许每一个家祠宗庙都是用这样类似的对联,这样明确的指引,告诉后人,一个家族荣辱成败的道理,承前启后,每一个祠堂每一个日夜的烛火烟香,点燃的不仅仅是祈祷,也有着一个家族千百人心中不灭的梦想。连氏家族的祠堂创建于南宋,距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虽经明清两代重修,仍保存着宋代的建筑风格,以其古老而又深厚的建筑形体告诉我,这一个家族不朽的传奇。
上党家声大,凤阿世泽长。从这副大门楷书的对联中,我们可以寻找这个家族的文化源头。

中华连氏肇基于山西上党,是一个姓源古老、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姓氏,距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连氏不断繁衍生息,播迁流徙,遍布九州,绵延至今,成为炎黄子孙中人才辈出、精英荟萃的姓氏望族。南宋年间,连氏先祖连治丞率子孙从连坂迁居到盖尾前连,开枝散叶,成为凤阿连氏的先祖。为什么叫凤阿呢?从《凤阿连氏阿头谱》上,可以清楚地辨识到连氏家族迁徙的路线图,连氏入闽始祖连恺,世居光州固始县,自唐僖宗以明经擢第,为江苏常州尉,至唐广明庚子元年(公元880年)任叶州通议大夫,于中和年间(公元881—885年)奉双亲之命,迁居福建闽县。
连氏迁居福建闽县之后,至九世连治,迁居仙游。连治生三子,长子连钅戊及长孙连谦嗣承连治前连凤阿祖祠。次子连钊迁居惠安坝头,为惠安坝头连氏始祖一派。三子连锡及孙连训,入德化县佶头。连治三子分居三头,共奉仙游前连村,连治为凤阿始祖而俱成凤穴,故称“凤阿”。
从连氏迁徙福建闽县,又移居仙游前连这一条文化脉络上,前连村无疑是莆阳连氏的最早居住地,时间大约是在南宋隆兴年间(公元1163—1190年),在莆阳开族已有八百多年了。八百年间,连氏开枝散叶,子孙繁衍,已遍布莆仙诸多乡村,梧塘、大洋、庄边也分布着一些连氏后裔。而前连作为连氏迁莆的始居地,不仅有着近万个连氏子弟,而且仍保存着不少与连氏有关的文物,那些祠堂、古民居、寺庙、古桥、古树、古井、古溪道,以其久远的历史叙述着一个家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连氏祠堂是一座前连村千年历史的立体教科书,也是一本名门望族浩如云烟的家族史,更是莆阳大地上一支中华姓氏的悠久的文化古迹。连氏祠堂又称凤阿祖祠,始建于南宋,明代重修,是“三头”连氏共祀的祖祠,奉祀入仙始祖右邦丞相连治公等列祖列宗及连氏先贤作为莆仙连氏的开族始祖,连治的功绩彰显历史。或许从祠堂上厅楹联上,可以读出八百年前的连治公、历史烟雨遮不住的历史功绩。
骑紫马直上灭台于今勋名显著,
平辽金而安宋室至此功史犹香。
当我轻轻地抚摸着连氏祠堂门口的鼓抱石,为连治的历史功勋而欣慰,正是这个八百年前的宰辅,为这一脉连氏儿孙赢得了立宗开祠的政治资格,前连村的历史文化才如此生机蓬勃地蜇伏在木兰溪畔。沿着时间的脉络,我甚至能听见连氏儿孙们翻山涉水、艰难开拓的喘息、呼吸,甚至歌唱。

木兰溪|马俊杰 摄
农历八月的风有些许的微凉,夹杂着阵阵的凉意掠过我的心空,渗透进我每一个沉闷的细胞,让我的前方在一份文化的寻找。而当我站在庄严、肃穆、安静的连治墓前,那些描红的文字沉淀了一个封建社会高级官僚的气派,那块誊写着“宋右丞相宗庵连公夫人孔氏佳域”的墓碑,已把凤阿连氏始祖的往事描绘的十分清楚。仙邑、惠邑、德化合立的题款,证明这一枝三叶的历史渊源,也是入莆连氏家族在八闽大地上的历史沿革。
连治墓是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重修的,整座坟墓整体还算完整,墓平面呈凤字形,三合土、石构墓,由墓丘、墓案和三个墓坪组成的,是“三头”连氏子孙清明或冬至共同祭祀的祖先,也是连接数以万计的连氏子孙感情纽带,这座历经八百年的风水之地,如同一座连氏家族的文化之山,矗立在凤阿连氏儿孙每一个的目光之上,心灵之上,血脉之上。
连氏祠堂上纷繁的文化符号,我已熟读了一个家族源远流长的血脉蜿蜒,沿着这一脉络的分枝散叶,我文字的追踪已呈现着鲜嫩如初的漂泊、远离,不是遗忘。漂泊的乡愁有根,连在前连的祠堂里,那供桌上从不熄灭的烛火,连在前连村云顶山上那一方矮矮的坟墓,连在前连村无所不在的面孔上、皱纹里,淌流的血脉上……

木兰溪中游的南岸上,这一片肥沃的田野边,那一座座瓦片连绵的古民居,以其气势恢宏的布局,呈现着天下独一的“丁”字形,或许你走过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的古村落,看过形形色色的古民居、古建筑,但你绝对没有见过如此讲究,如此刻意,如此特别、讲究的“丁”字形布局。不仅是农耕文明社会中,那些先人聚族而居的善良而又美好的愿望,而且也是连氏先祖期盼人丁兴旺、家风浩然,族开茂盛的现实写照。因而,连氏子弟无意中创造了天下唯一的民居建筑群,刻意之中显现着先人那种内心祈盼的生存方式。
开动“丁字形”民居筑建的舵手,是明未连姓乡绅一个叫连春的儒商。史料没有多少文字保存着连春的生命轨迹,或者记录连春往事的野史秩闻,这只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有文化有经济头脑的人。但是,从连春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窥视到一些连春的人生追求。明朝嘉靖年间的倭寇之间,彻底推毁了莆仙的民间经济基础,读书进仕已经不是莆仙青年学子唯一的出路。为了生存,为了家族的繁荣发展,为了子孙的富裕生活,出外经商已是不少人的职业选择,连春的出现与选择,或许是社会大背景下的一个普遍现象,但对连家来说,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连春是一个读书人,那些四书五经,那些加减乘除,成为连春运营成功的秘诀。连春生了四个孩子,长子连庶生,次生连熙生,三子连驾生,四子连敬生,这四个兄弟也很争气,为连春这个家族生了二十四个孙子,九十九个曾孙。连氏子孙继承祖训,辛勤劳动,不辞辛苦读书经商,一代接着一代起大厝。经明清两个朝代,二百多年时间,终将建成这座气势恢宏的民间建筑群。
我还是先介绍“丁”字形建筑群的具体结构。

古厝群早期形成的“丁”字形布局|马俊杰 摄
“丁”字形古民居群是由十六座大厝相互毗邻,连结成群,屋面宽度达二千五百多米,占地面积达二十二万平方米,最早建设的阿头祖厝、阿头大厝、田厝等六座建在“丁”字形横笔画上,这些古民居大约是在明末清初时盖的。旗杆厝、旧厝、中厝、阿毛厝、仙公厝、下张厝、阿五亭、阿六亭等八座,均建造在“丁”形的竖笔画上。这些古民居大约是在清嘉庆、道光年间起的。最后建的下过溪厝、顶过溪厝建造在“丁”字形的钩笔画上,这两座大厝已是清光绪年间起建的。两百多年的时间,十九座大厝沿着“丁”字形先后建筑,既继承连氏家族一脉相承的祖训,也展示这个家族绵延不绝的殷实家底。

这十六座大厝起建的时间不同,其规模也不一样,有五间厢、七间厢、九间厢,最大的有十九个厢。进深也不同,有一进、二进、三进,但大部分是二进的,这些古大厝有着共同的门面与墙体,青石板打底,红砖砌成,左右护厝,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屋顶上的燕尾脊,这些都体现着莆仙红砖建筑特色,十六幅大厝的大门上皆有一副书写着“上党家声大、凤阿世泽长”的对联,这是这十六民居的家族血脉,也是连氏家族的光荣与骄傲。
从古厝的这一类走向那一头,我久久地徘徊在前连古民居建筑群前,细细地揣摸连氏先人那种宏大而又深远的精神图腾,并且一以贯之,四、五代人接力那样终建成天下独一的古民居。当我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长长的花岗岩墙面,光滑、温暖、整齐,那种独具匠心的打磨,那种细致、耐心、恒久,如同一条汹涌的精神之河,深深地流淌在我的心灵之谷,千回百转,感慨万千。数百帧的砖雕,或人物,或花鸟,或几何图案,把十六座民居装饰那么精美,那么古旧,那么让人感动。

不时走过某一厅堂,举目之间你就会发现厅堂上方悬挂历代朝廷敕封或达官贵人赠送的匾额,有“萱堂燕喜”、“惠泽韵凤”、“大年偕老”等匾额,这里的每一块匾额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都有连氏子弟在出仕入仕时留下的佳话。幽幽的天井,整齐的瓦片,连绵的屋架,古旧的对联,一一衬托古民居的沧桑与文化。大门前石鼓、门当,显现着这个家族的门风与品位,屋檐下垂莲、吊兰,还有雕梁画栋,体现这个家族的富有与气派。
十九座古民居建筑群具有浓厚的明清建筑风格,连绵不断、气势磅礴、古色古香,呈现着闽中莆仙红砖建筑文化的特征,那口被井绳勒过无数刻痕的廿四口井,如同古幽的连氏家族文化源远流长,坚守在古民居建筑群的中央位置,坚守着连氏家族、前连村、盖尾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古老的旗杆石或许在宣示一代连氏子弟曾经的辉煌,沉默在一幢古厝的前方,守望着连氏子孙的岁岁平安,那间旧得有点寒酸的春候书堂,早已听不到孩童清丽的读书声,也听不到孩子们放学时快乐的跑步声,但木制的栅栏依然虚掩着一段古老的时光,停滞在书桌上残淡的阳光,忽动忽静……
前连古民居建筑群,是一部家族繁荣的教科书,是建筑艺术和民间文化、历史底蕴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的宝藏,更是莆阳大地之上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阿头、连治率子孙从连坂迁居前连开始,前连村的山山水水有着连氏子弟耕读的文化痕迹,在村里村外显露着那些古老而又坚定的守望。“丁”字形古民居群无疑是前连村耕读文化最具典型意义的文化见证,那些代表着科举成绩的匾额,题在匾额的官职、落款,乃至时间,都是一种引领时代风尚的文化品位,作为与主人社会地位相匹配的门当,不无展示主人的身份与地位,“门当户对”这句流行中国千年的至理名言,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在古代社会,人们最讲究“门当户对”,不论交友,或婚嫁,或聚居。在十六座古厝大门上,不时会发现那古香古色的大门,那包含着主人职级、荣誉及地位的门当,古旧而又显现,让古民居建筑群氤氲着一种繁华的文化气息,也名正言顺地矗立在这块诗礼传家的土地上。
穿行在古民居层出不穷的屋面与深邃的天井、进屋,我时常被一些遗留在时光之上的文化所深深地吸引,尽管那些物件并不是独一无二的,我也在其他的村庄或古民居见识过,但在这里,仍然给予我特别的文化启示,连氏宗祠前的石鼓,是以连治公的官职依朝制安置的,从一品,这也是前连村整座村庄最高级别的职务,因而这对石鼓(鼓抱石)也是最高的。在这十六幢古厝中,还有六、七个宅院的大门口置放着石鼓,这也说明在这两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连春子孙中也有一些人中举人,擢官进入仕途,后建房置石鼓以示显赫。

走在前连村簇拥的古民居群里,你恍惚间仿佛返回了明清的时光,在那种纯朴、干净、热烈的生命场景中彷徨。前连,一座既能让我的心灵安静的村庄,也能用那些绵延的文化脉络让我忐忑不安。我是如此不安地走进村庄,走进前连的历史文化深处,那座创建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的捷元轩,为明清两朝莆仙十八祠之一,同样还有一座主祀三一教主林龙江的会仙阁,也是创建于明末,至今也有四百年历史了。创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昭灵宫,是前连全村六千多村民共同的精神之殿,主殿、门楼以两边廊庑连在一起,石阶、门前石、柱石、础石、廊堵仍然保持着二百多年的建筑风貌,顷刻间,屹立起一座民间信仰的坐标。
前连村还有其他几个姓氏的居民,那座九开间、二进的坂头厝,是陈氏宅院,这也是一个家族文化渊源深远的家族,这座创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古民居,砖雕、木雕工艺优美,尽显莆仙红砖建筑文化风格,与坂头厝有着近似建筑规模和文化风格的下厝,也是一百多年的老宅第,砖木结构的门楼,端庄、大气,屋檐下挂着誊写姓氏的红灯笼,花岗岩块石砌基、红砖体的围墙,内埕也是用红砖铺成的,和主体建筑连成一座气势恢宏的古民居,是包含着历史文化与建筑文物完美结合的建筑艺术。
徘徊在这些建筑形体庞大、砖雕、木雕、石雕精美的古民居,我不由地产生深深的疑惑,在清代二百多年间,莆仙人出仕的文人并不多,他们的职位也很低,俸禄几乎只能养家糊口,那些连氏官僚拿什么来起大厝、盖豪宅,答案只有一个:经商。在前面一节的文章里,我已经说明了莆田人经商的心路历程。前连连氏子弟也不例外,他们人生之路的华丽转身,不仅符合着整个社会发展的潮流,也符合莆仙人当时的历史背景。他们的别无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命运的必然,也是莆仙人敢为天下先的必然。

在我可以想像的时代背景中,前连人既有优异的文化血缘和一脉相承的遗传基因,同时也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就在前连村的对岸,一个叫杉尾的古村庄,那是一千多年的古村,村前的木兰溪畔,几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渡口,几乎是东西乡平原,古兴化县山区的物质集散地。这两个天然的因素结合在一个时代的前连人身上,那就是前连连氏子弟离家经商的开始。
仙游有着农耕社会非常优质的特产,这些土特产品质量上乘,产量颇多,是明清莆仙商人出外经商的主要商品。天下第一的兴化桂圆,皮厚而酸香,是去湿气、祛骨寒的绝佳产品。那可是江浙一带紧销的土特产,兴化府品牌的广泛流传与兴化桂圆不无关系。仙游蔗糖也是仙游非常优质的地产产品,早在宋朝黄岩孙的《宝佑仙溪志》中,仙糖的来源、工艺经销情况已描写的十分清楚,宋代已然是朝贡的物品,可谓是土特产品中的精品。杉木行也是前连籍商人经营的一个行业,盖尾处于平原与山区的咽喉,也是仙游产品出海的重要渡口。前连人心中那一缕商业的基因已经被一一唤醒,从而成为莆商中一脉具有文化传承与经商嗅觉的优异商人。
或许前连人经商的起始源头是在明后期,这个时候莆仙人勇闯天下的胆识已被发家致富的欲望所点燃。成群结队的莆仙人远行了,带着富裕的梦想风雨兼程地奔跑在异国他乡,前连人也是从这座暗淡无光的时间码头出发,从自己熟悉的行业、熟悉的经商品种开始,走出盖尾,走出仙游,走出兴化府,走向福建,走向全国,甚至漂洋过海,成为异国的华侨。
经过一二百年的商海浮沉,经过一二百年的艰难前行,糖行、干果行、杉行这三大行,已然是前连连氏子弟最重要的专业商行,从一个读书科举进仕的文人,华丽转身,转变成具有商业头脑的儒商,这是连氏家族的骄傲,也是连氏血脉中滔滔不绝的潜质。
在这条渗透着文化的资本脐带中,连氏子弟脱颖而出,成为资本海洋中具有特质的一代资本家。那个倡建“丁”字形古民居、起大厝的连春,或许不知道他的九房、第七代裔孙连铁祀用了洪荒之力,用文化的魅力打造仙景、仙梦、仙作、仙画,也用商业的魔力打造着一条深博会金奖的生产线,他的文化基因与商业基因也把自己打造成中国工艺界一个文化名人。
作者简介
林春荣,福建莆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莆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等上百家刊物发表数千首(篇)诗歌散文作品,多首作品入选有关文集,有部分作品作为小学、中学语文教材。二十三次获省级以上的文学奖或诗歌奖。现供职于莆田市荔城区委宣传部。

海峡都市报莆田新媒体团队出品
编辑:张敏
征稿|书香莆田,我们等的就是你
书香|养鸡
莆田热辣资讯
尽在海都新莆田
莆田吃喝玩乐
尽在乐享莆田
商务合作:李先生 15860037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