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了不起,鄂西山旮旯走出一位“外交官”,出使18个国家!-长阳在线网
冯天魁
10月8日,著名“外交官”文隆胜回到家乡鄂西利川团堡,将自己数十年积攒下来的41件外国民俗纪念品捐给团堡镇,另外,还向当地捐赠了1万元现金。
“这些年,虽然我走了那么多地方,但我的根在利川,魂在利川,这片土地让我饱含深情。”捐赠现场,年近八旬的文隆胜向父老乡亲深深鞠躬。
利川市民俗专家谭宗派参与了此次捐赠活动,他介绍,文隆胜是一个非常谦逊低调的人,其身上有许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前几年,利川在京申报文化项目,文隆胜帮了很多忙,为家乡默默地做了不少贡献。
以下为文隆胜发给谭宗派的短信,看看,这位老人有多么低调。
从山里娃到外交官
——记恩施高中1960届校友、文化部外联局参赞文隆胜
外交学院科班出身,学的是法语,从事文化外交和科技情报工作,一辈子和法语国家打交道,从翻译到副局级文化参赞,19次公派出国,常驻、考察和访问的国家达18个,“熟悉巴黎超过北京”。他,就是恩施高中1960届校友文隆胜。
和文隆胜接触,扑面而来的是开朗豁达、优雅风趣、亲和友善、自信坚定的气息,顾虑、烦闷、压抑立马荡然无存。独特的个性气质,会让人以为他出自书香门第或官宦世家,其实,他和千千万万从恩施大山走出去的学子一样,也曾历经贫寒、艰辛和磨难。
“一生中最难忘的阶段要算在恩施初中和恩施高中那6年”
1938年3月5日,文隆胜出生在利川团堡茅坡口。当地有一种说法:“宁可死做官的爹,不能死要饭的娘。”可偏偏文隆胜两岁多时,母亲因病离开了人世。父亲是又忙又严厉;继母能干少语,不容易亲近,生了5个弟弟;倒是姐姐背他抱他哄他,洗洗弄弄缝缝补补,承担起了母亲的义务。
别家的孩子可以捉迷藏、打陀螺、放风筝、掏鸟窝,文隆胜不行,放牛、砍柴、割牛草、编草鞋,什么事儿都做,但他最怕的是磨包谷和裹烟叶,因为要熬夜,又太累,别说一个孩子,就是大人也受不了。
1945年文隆胜7岁时,家里把他送到离家5公里外贺家坪的私塾启蒙。13岁时,他父亲腰痛病加重,文隆胜被迫辍学,当起了没有犁头高的农民。中耕、薅草、施肥、犁地,样样独当一面。除种地之外,文隆胜还积极参加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热情高涨,13岁就被破格吸收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夏天复学,1954年于利川团堡中心小学毕业,到恩施参加会考,以恩施考区第一名考取了恩施初中,毕业后升入恩施高中。
初、高中6年,文隆胜一直是班干部:团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团总支委员、团委会委员。除专心读书之外,文隆胜还要处理很多事情,开会、谈话、调解、演出、游行、比赛……什么都得计划组织,样样都要带头,假期还要做工挣学费,很少能回家。
1958年,北京举办全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文隆胜作为全地区唯一的中学生代表参加参观团,第一次进省城,第一次到首都,开了眼界,长了见识,积极性更高。中学6年,他吃了超过常人的苦,受了超过常人的累,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收获:三好学生、模范团员、红旗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乃至被树为专区红旗青年,事迹在专区报上登载,红榜、奖状一大摞。
1960年高中毕业时,省教育厅来恩高预选两名留苏学生。领导谈了话,文隆胜填了表,办了手续,后来大概因为中苏交恶未能成行。高考后,被文史类名牌大学——北京外交学院(当时叫国际关系学院)录取。让文隆胜感激的是,他认为这个结果有一定的推荐保送因素。
“我可能没有你优秀,但我肯定比你勤奋”
“我可能没有别人优秀,但我可以比别人肯学习能吃苦。”这是文隆胜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激励了我们,也是他自己的写照。
还在大学时,文隆胜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动了手术,出院后不能进教室上课,就咬牙坚持自学,把书用绳子吊在床上来翻阅,靠室友上课回来稍加辅导。期末考试,在六分之一强同学因不及格留级的情况下,他仍通过了严格的口试和笔试,继续升级。
1965年7月,他毕业后第一个到原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报到上班,组织十分信任他,不到一个月就派他陪团出国担任翻译,在委团代会上被选为团委委员。1966年4月,他还在西欧访问时,驻荷兰代办处收到电报,要求文隆胜提前回国。他只身一人回到国内,原来是要派他去我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馆常驻。按照组织的安排,他连忙回到恩施与校友霍敏芝结婚,婚后20天,他即赴馆上任,一直干到1970年,只中途回国探过一次亲,儿子两岁了居然管他叫“叔叔”,问起爸爸在哪里,儿子踮起脚拉开抽屉找,因为爸爸的照片放在那里边。他回国后又去了“五七”干校。
1970年11月底,原对外文委撤销,文隆胜从“五七”干校出来到一机部情报所。从文化外交人员到科技情报人员,这个转折,真是“隔行如隔山”。文隆胜一头扎进车、铣、刨、磨、钻的技术术语和技术书里,拼命地学,强记硬背,不懂就问,天没亮就读外语,连排队买饭、等车还记单词。很快,外事局和科技司的大量工作,接待来华代表团、陪团出国访问考察、参加国际会议、引进技术设备等等,文隆胜硬是把它接下来了。
1980年底,文隆胜又回到了对外文化工作战线。从1981年到1986年在巴黎连续工作了5年多,仅以他为主举办的“中国文化周”就多达130多个,参加的讨论会和主讲的报告会120多次,应邀去过90多个大小城镇,足迹遍布法兰西各个角落。
文化外交,说起来光耀,其实都是一些非常具体、非常费力、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事。举办“文化周”,要提供中国画、大型图片、仿古青铜器、各类工艺品、邮票、服饰、影片等种种文化载体,要放电影、办讲座,甚至搞烹调表演。这些都要他一次次联系落实,亲自整理搬运展品,每次不仅要一件件清点包装,还要注上外文说明,举办过程中还要直接与地方官员、观众、听众接触、面谈。
在法国5年多勤奋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他从三秘、二秘,一直晋升到一秘。由于宣传工作十分活跃,结交的朋友很多,文隆胜被誉为“和平的使者“。文隆胜成为法国很多城市的“荣誉公民”,如今保留下来的市徽就有20多枚。1982年5月,文隆胜参加波尔多卫星城的文化活动,受到波尔多市市长沙邦·戴尔玛接见,沙邦·戴尔玛是法国老资格的政治家,当过法国的总理、议长,是周恩来总理的老朋友。他在一本介绍波尔多历史的书上签上名和祝词,亲手送给文隆胜作纪念。
1987年至1990年,文隆胜第二次常驻阿尔及利亚,担任使馆文化参赞;1995年至1998年常驻西非贝宁,担任使馆文化参赞兼科托努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尽职尽责,圆满完成了任务。
文隆胜勤奋好学,实实在在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1979年,因工作需要,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开办的英语专科函授班,他中学学的是俄语,大学学的是法语,这次学英语算是从头开始,但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81年,文隆胜参加了法国凡尔赛国际暑期大学,较系统地了解了法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和艺术等。这些都是文隆胜不脱产,自己挤时间参加学习的。
平时,文隆胜只看新闻节目和有选择地看点电影、电视剧,其他时间都挤出来看书和写作,几十年如一日。他发表过的主要作品有:《法国机械化养猪养鸡》、《巴黎旅游指南》、《从土家苗寨走向世界》、《法汉机电词典》(参编)、《做人做事ABC》和《让生命延续》等。
退休后,文隆胜老当益壮,常给《老干部之友》(内刊)、《源流》等刊物撰稿,前者几乎每期都有他的文章。他发挥余热,当翻译,做顾问,教汉语,日程排得满满的,真正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老有所为的典范。2005年和2009年,文隆胜两度被文化部党委评为“优秀党员”,同年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
来源:利川讯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投稿请发邮箱2718414893@qq.com
资讯.文化.品牌.策划.活动.推广.旅游.电商.
合作:15337430448 微信:changyang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