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书香|那些梅花的风骨-海峡都市报新莆田

冯天魁


N王清铭
地瘦栽松柏,也可种梅树。松柏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隐喻,象征一种不屈从逆境、坚忍不拔的精神,孔子就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梅花常生于偏僻寂寞角落,在苦寒的环境里顽强坚韧,矢志不渝,往上生长的是坚强、高洁的精神。因为高洁,所以中国人常把梅和雪放在一起,如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的幽香来自人性深层,来自历史深处。

网络配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南方无雪,梅无需傲霜斗雪地生长,但梅的品性一脉相承。南方人也喜欢把梅比作雪,比如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谷城梅雪”,就是把谷城山的梅比作洁白的雪。我看过莆田著名画家许英三的同名画,一骑驴士人从水边经过,眼前和身后梅花丛丛,凌寒独开,让我想起了王冕的名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我一直在思考莆田人喜欢梅花的缘由。来自黄石的唐代女子江采苹,因为喜欢梅被玄宗赐予“梅妃”的封号。南宋诗人刘克庄一生写了123 首咏梅诗,八阙咏梅词,是中国咏梅花最多的诗人。“幸然不识桃和柳,却被梅花累十年”,虽然因为“落梅诗案”,他被贬谪十年,但仍不改爱梅的初衷。
当我在谷城宫看到梅花时,我似乎找到了答案。现在谷城宫里的梅花只有十几株,但在唐“贞观之治”年间,谷城山就成为八闽游客游览、骚人墨客咏诗作画的胜地。谷城宫天井两边墙上,都是古代出巡、出郊的大壁画,当时赏梅盛况可见一斑。据散文家陈章武先生说,《一斛珠》是中国最早被翻译为德文的一首古诗,且翻译者是大诗人歌德。有一种幽香,深藏于横斜的疏影之中和嶙峋的骨节之间,化为人格就是掷地有声的气节。

谷城梅雪
或许是为我找到的答案做印证吧,我注意到谷城宫门和主殿门的对联。右联分别是“梅知节义香清色白雪堆城”和“寻梅神恋谷城香”。谷城宫中间供有杨公太师神像,杨公太师,也就是杨家将中的杨五郎。左侧供奉情重桃园义扶汉鼎的关公大帝神像,右侧是“谷城二忠庙”,供有陈文龙陈公太师神像。我抄写下籍贯黄石的记者作家黄发兴撰写的对联,似乎又闻到历史深处的幽香,这幽香是一种民族气节,是一种宁折不弯的气概。左联为:救江山之危,振民族之魂,扬家教之严,母妻叔同纾国难,叹一门皆忠义;右联为:存武穆之节,褒文山之烈,有道邻之气,天地人齐颂英雄,名垂万载共光辉。
同行的文史专家说,有一位黄石人,名叫黄镛。黄镛是景定三年进士,“学问文章,禀节可称”。正色立朝,言论不阿。奸佞丁大全当道,黄镛等六人因揭露丁大全被流放,士论翕然,时称“六君子”。黄镛累官右丞相,在新州之战中,他的右肩为流矢所中,舆疾而归,不久谢世。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谷城山的梅花,其实也是正道直行的君子,如黄镛等人。
地瘦栽松柏 也可种梅树
梅是花中之君子,也是花中之烈士。我翻检史书,书中提到黄石人多用“操”“气节”等词语。比如“南夫子”宋代林光朝“衣冠肃然,有不可犯之色”,为官“出使入朝,徇义忘私”,“高风特操,表表在人”。宋代状元吴叔告,在朝立论切中时弊,秉性狷介,不避权贵;为政以正教化为先,惩贪吏,抚善良,稽财税,薄赋敛,有政声。虽仕途坎坷,但独善其身,他建有“叔告藏书楼”,藏书万卷,荫及周遭和后代。明代户部尚书翁世资不屈膝于权奸,曾三次被诬下狱。他发仓谷赈饥,奏请蠲免田赋,民甚德之。他一生谦恭廉约,家无余财,为时人所称誉。
明代礼部尚书周如磐敢批龙鳞,犯颜直谏,上疏劝明神宗追回“三王并封”谕旨。明代大臣彭韶,“昌言正色,秉节无私”,弹劾权奸,曾两度被陷下狱。后得罪于巨室,辞官归田。

网络配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些从谷城山走出的人,将谷城的梅花移植到自己的胸中,故后人能够在书香之中闻到隐约的梅香。他们敲响嶙峋的风骨,自成一道铁骨铮铮的风景。
人创造了风景,风景也塑造着人。人杰地灵,两者相辅相成。朱熹这样写谷城山:“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青山是画屏,何处无风景?流水都能奏响琴声,青灯黄卷的生活又怎么不是诗意栖居?宋代诗人刘克庄说谷城山“紫翠山卒突,欲与壶山差肩,其下平畴沃野,清泉茂树环”。谷城山海拔并不高,只有一百五十多米,但足够用以支撑挺立的做人姿势。
地瘦栽松柏,故黄石文化积淀丰富。谷城山下多书香世家,比屋业儒,家传户诵,皆因家族显隆而严于教,其子弟力学而工于文,科甲相望,簪缨蝉联。唐代妙应祖师有谶语云:“城山青,黄石出公卿。”有人统计过,明代中进士的黄石人就有五十六人。黄石古称“水南”,宋时就有繁华的市肆。市内闾阎扑地,商贾甚盛,市列龙眼,户盈荔枝,贸易吞吐,仅亚泉州。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让黄石人接纳八面来风。宋代林光朝创办“红泉书院”,传播理学,开创“红泉学派”,朱熹少时曾受教于他。史学家郑樵也多次来到谷城山,与林光朝探讨学问,并称“红泉夹漈”。
许英三的《谷城梅雪》画中,山就是古城山,水是国清塘。国清塘人工开凿于唐代贞观元年至五年(672—631 年),是莆田市最早的水利设施。塘上建有一座“濯缨亭”,亭名化用了屈原《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的寓意。不只是说水清澈,更指向一种不与世推移的清洁精神。我站在国清塘边,在发思古之幽情之余,突然悬想:那些暗香浮动的黄石人可曾用这清澈的水洗濯过心灵,要不怎么能够这样的清洁孤傲?

朱熹曾为国清塘题“天光云影”的匾额。大概国清塘让他想起了尤溪城南的那个半亩塘:“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后代人对诗中的“源头活水”有多种解读,尽管众说纷纭,但几乎都认为它与读书人的心有关。记得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这样写:“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天光梅影的国清塘也是大地的眼睛,来这里惊鸿一瞥的人哪,你们是否测出了天性的深浅?
作者简介
王清铭,仙游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仙游县政协委员。已出版个人散文集《半瓶阳光与一扇心窗》等三部,作品入选《大学语文》、香港语文课本和中小学语文教材,十篇散文被编为全国各地市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征集

欢迎莆田本土作家、文学爱好者,以及长居莆田的外地作家、文学爱好者投稿,体裁不限,题材亦不限。投稿邮箱为hxdsbptwx@163.com,联系方式18959557637,此征稿启事长期有效。
我们将在海峡都市报莆田新闻版和“海峡都市报新莆田”微信公众号刊登您的作品,铅字印刷与电子结合,您的作品从不孤单。

海峡都市报莆田新媒体团队出品
编辑:张敏
征稿|书香莆田,我们等的就是你
书香|涵江街头的路边旧书摊
莆田热辣资讯
尽在海都新莆田
莆田吃喝玩乐
尽在乐享莆田
商务合作:李先生 15860037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