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书香盈袖,读具匠心(四)-阜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冯天魁
教师专题读书征文展评
总有一段时光,需要你独自品味;总有一段文字,值得你与人分享。“书式”暑假,专业阅读。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共读共研,阜师附小教育集团发起了教师暑期征文活动。《给教师的建议》和《一线教师》是老师们约定的暑期精读专著,现再续发两篇关于这两本书的阅读感悟文章,以期达到“共读互构”的效果。读能有所悟,书能成其文。老师们,暑假余额不多,抓紧参与其中吧!
催开孩子灿烂的生命之花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阜师附小通榆路校区 单春霞
与《给教师的建议》结识,缘于三年前那个暑假学校的推荐,不过那时只是走马观花。今天细细品读,让我真正触摸到苏霍姆林斯基那颗朴素而又伟大的心。掩卷沉思,我感受着他的平凡与高贵,朴实与宽厚,他的生命因为催开了无数幸福的生命之花而灿烂无比。穿越时空,感动温暖着我,启发激励着我,读《给教师的建议》是一个充满惊喜和感动的过程。
一、进取,催开孩子的思想之花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我们也有家务,我们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终生准备一节课的历史教师的那段话为我们启开了一个窗口,让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我们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让孩子的思想闪光?我们要持之以恒的读书,才能不断的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第87条建议《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也提出:教师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时刻想着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提高自身素养,就需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努力更新自我、完善自我。一个知识渊博、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必定能导演出一堂堂生动的、让学生留恋驻足的课,才能不断的带给学生永不停歇的思想之光。
二、创造,催开孩子的思维之花
儿子上了一年级以后,我不止一次地和身边的同事抱怨过,孩子的写话是一个大问题,写景写物干巴巴的,记事就像流水账。
读了《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我的简单经历、在职进修和我们办学的一些成绩》等几条建议,我深深的明白:如果你想使知识不致变成不动、死的行装,那就请把词变成进行创造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的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
苏霍姆林斯基领着孩子们来到秋天的果园里,是为了教会他的学生使用语言。我借鉴了他的做法,带儿子上所谓的“思维课”,领着儿子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引导儿子观察,我们发现“白色或暗黄色的小花朵缀在枝上,美得让人震惊。”“一条缓慢流淌的小河,几片飘落过来的树叶,几尾随波逐流的水藻,小小的鱼儿快活的游着。”……我也陪儿子一起写小作文,小诗,我们一起朗读。
我发现儿子的语言丰富了,五一写了一篇小日记: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我和爸爸妈妈去爷爷家玩,那儿的空气可新鲜了,景色也很美,有绿油油的麦子,黄灿灿的油菜花,还有大片大片妈妈也叫不出名字的小花,红的、粉的、白的、蓝的……爷爷家屋后有一个小池塘,鱼儿在荷叶间快活的游来游去,突然一只小青蛙跳到了荷叶下,我高兴的大叫:看哪,小青蛙打着小伞在欣赏风景呢!爸爸却说:小青蛙在朝我们瞪眼睛呢,哪来的三个不速之客?惹得我和妈妈哈哈大笑,小青蛙是在责怪我们打扰它了吧?儿子的小日记虽然很生涩,但于我,已经很欣慰了。
三、阅读,催开孩子的道德之花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等建议中不止一次提出阅读的重要性。
给我最多反省的是《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阅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我们帮助学生遇到他“自己的”那本书了吗?和获得知识相比,我们应该让孩子成为善良的、幸福的人。我们更应该努力做到,让书中的故事触动孩子那稚嫩的心灵,使他们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追求思想的美。就让我们携手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自己,修正自己;在书籍的世界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更加美好吧!
四 、劳动,催开孩子的智慧之花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劳动和智力发展》、《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爱好》、《劳动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都阐述了劳动对一个人智慧的促进关系。
我们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学习的技艺越高超,儿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聪明。像苏霍姆林斯基,在他们学校,有教学的工厂,在工厂里,孩子们从事一些有针对性的创造性的动手活动,他们那里有“供孩子们拼成各种模型的示意图,还备有各种活动模型和机械的可拆卸的零件。”孩子们通过各种劳动,了解了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了他们的智力。
那么,我们能为孩子们提供哪些动手的机会呢?我们的教育,不再提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了,多少孩子失去了劳动的机会。可见,我们在这些建议下是应该好好想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个问题。
五、尊重,催开孩子的信念之花
谈到后进生,我们每位老师都能数落一通,我们班也不例外,最突出的是王庸,刚入学,家长就告诉我,他是孪生弟弟,什么都慢别人一拍,智力可能有点问题,每次上课,他都用怯怯的眼神看着我。后来我发现他今天学会的东西明天就忘了,我要不停的帮他复习,一次订正作业中,我问他2大还是3大,他想了半天,回答我,1大。对这个孩子我是彻底失去了信心。看苏霍姆林斯基的很多条有关后进生的建议,如《谈谈后进生的工作》、《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我不敢说王庸目前有多大的进步。但是后期在《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中看到:我们作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不,这不仅是蕴藏着一个巧匠的天才,而是蕴藏着一个我们没有看到的大写的“人”。 这句话给了我太多的触动!是的,亲爱的同事们,我们没有在学生身上看到这个大写的“人”!
现实中往往爱好学生易,爱差学生难。平时对待后进生,我们总是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怨气去责备。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热爱后进生,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后进生的人格了吗?我们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了吗?我们要努力做到不仅要爱“小天鹅”,更要爱“丑小鸭”。更何况像米哈伊尔、巴浦里克这样的孩子,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亲爱的老师们,思维就像一棵花,它是逐渐的积累生命的汁液的。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它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照射,它的花朵就会绽开。我们有什么理由拒他们于千里之外呢?
走近作者
拈花一笑,众生为之凝眸;绣口一吐,冥顽为之侧耳。游书海,抒性情,兴所至,字珠玑。因为她深知,女人因知性而美丽。踏春风,披彩霞,翩然而至。于是,数学讲台上多了一位行吟诗人。她,就是阜师附小通榆路校区数学骨干教师单春霞!
用赞美呵护稚嫩的童心
——《一线教师》读后感
阜师附小通榆路校区 朱素林
多年的教学生涯,多多少少也读了一些教育教学书籍。总体印象是理论偏多,需定下心来细细研读。但当我捧起管建刚老师的《一线教师》时,却顿感一股新风扑面而来,在这炎热的夏季送来缕缕清凉。一个个案例,或详实具体,或生动活泼,或简明扼要……一句句话语,有的平淡质朴,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意味深长……读着这本书,就犹如再次回到校园生活之中。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存着一种古老的生活仪式,当族里某个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的时候,族长便会让犯了错误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诫。每当这时,整个部落的人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这个犯错误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教训”他。围上来的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然后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告诉这个犯错误的人,他曾经为部落做过哪些好事。每个族人必须将犯错误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言叙述一遍。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而且不能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赞美。整个赞美的仪式,要持续到所有族人都将正面评语说完为止。“赞美”仪式结束后,举行盛大庆典。人们载歌载舞,来庆贺犯错的人脱胎换骨,悔过自新。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巴贝姆巴族人非常的有智慧,他们对待犯错误的人的态度是:尽管你犯了错,有了缺点,我们依然爱护你,关心你,接纳你,既然你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着那么多的优点。那么,请你认真的反思,然后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整个部落的人都坚信:你一定具备改过向善的信心与能力。
读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的“三颗糖的故事”。陶行知先生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里去。放学后,陶行知先生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先生却掏出一块糖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先生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这第二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陶先生又掏出第三块糖果:“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陶行知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故事说到这儿,到底是“三颗糖的故事”还是“四颗糖的故事”已不重要,关键的是,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会碰到同样的问题。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教师该怎么办?是简单训斥?还是粗暴批评?或者视而不见?……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用赞美的方法来治疗犯错的心灵,是最有效的一剂良药!
走近作者
让稚嫩的幼苗获得阳光雨露,让无邪的童心懂得乐观坚强。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执着;穿梭四季晴雨,用双手托起未来。因为她深知,生命因奉献而充实。她,就是阜师附小通榆路校区语文骨干教师朱素林!
【编辑】陈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