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了解人类的养猫历史-口水江湖

冯天魁猫属于哺乳纲、肉食目、猫科、猫属。不论哪一品种的家猫都是由野猫驯化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大部分家猫是由非洲野猫驯化而来的。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在古埃及出现了驯养的猫。人们用这些猫来控制鼠害,于是猫渐渐成为深受家庭喜爱的宠物,因为猫的行为小心、诡秘,眼珠的形状随光线的强弱而变化,夜间也能明视物体,所以古埃及人把猫尊奉为月亮女神巴斯特的化身。
那时的国君每天都要描眉化鬓,涂红抹绿,将面部化妆成各种飞禽走兽的嘴脸,其中猫脸更是这些君主们最喜欢的脸谱。埃及人把这种灵活健壮、诡秘、能置鼠于死地的神物称为“瞄鸣”,倍加爱护,还专门成立了保护机构,对杀猫者处以极刑,当“瞄鸣”“寿终正寝”时,主人全家会剃眉毛、戴黑纱、剪头发进行哀悼,并把具有防腐和抗蚀作用的香油涂抹在猫尸上,放人棺木里,送往巴斯提斯的巴斯特大庙。古埃及人还把死去的猫制成木乃伊,装在金银盒中,葬在特殊的墓地里。

至今尚有多具几千年前的埃及猫木乃伊陈列在瑞土巴塞尔市的猫博物馆里。古埃及时期,保护猫的机构严禁将猫带出埃及。传说与埃及隔海相望的希腊发生鼠害,苦于应付,希腊国王听说埃及有这种神奇可捕鼠的动物,就不惜重金求购,但遭到拒绝,于是就派人前往偷运,但也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猫被运出埃及,十字军东征埃及后,猫才被传播到欧洲各国,从此埃及国王也把猫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友好的国家。
考古学研究表明,古埃及人对猫的崇拜不逊于中国人对“龙”的虔诚。他们把月亮女神巴斯特描绘成具有猫头的形象。他们不仅为猫建立了豪华的神殿,供以精美的食物,而且还有猫的僧侣和信徒,每逢祀祝日,善男信女们都会来到神殿对猫顶礼膜拜。直到13世纪,对猫的崇拜仍然不衰。当时一位叫埃卢·达夫卢·庇巴洛斯的人竟立下遗嘱,把位于开罗郊外宽阔的果树园奉献给猫,使得猫成了这座庞大果园的主人。
如此养尊处优的猫,捕鼠的天性已渐渐失去,而人们也早已忘记了猫还会捕鼠,致使古埃及的鼠灾和猫灾同时盛行。即使同外国打仗,也因猫不战而退。古波斯的坎布斯王在准备进攻埃及的一个城市时,收集了大量的猫,战士们一手持猫以代盾牌,一手挥戈冲向埃及守军,埃及人纷纷不战而退,因为埃及人怎敢向这神兽举刀?在罗马帝国时代,猫已被作为商品而自由买卖。在土耳其,还建有“猫宫”,专门收容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猫”,宫内食物丰盛,条件优越,还有专人服侍,可见其对猫的爱惜程度,然而猫并不是像在埃及那样一直受到特别的宠爱,它也有一段悲惨的遭遇。猫的崇高地位,在中世纪的欧洲便告一段落。
那时统治一切的是黑暗的中世纪教会,它对来自东方民族的一切都横加扫荡。当把愤恨发泄到东方受尊敬的动物身上时,最神化的猫便成了罪犯,列为最重要的扫荡对象。由宗教事务所法庭对猫进行审判,然后加以酷刑,予以杀戮。他们指责道:猫在黑夜里哪里去了?去干什么?为什么跑来跑去悄然无声?为什么黑夜里眼睛会发光?这难道不是地狱之火吗?教士们的答案只有一个,这全是魔鬼撒旦的行径,所以猫是撒旦的爪牙。和撒旦结交的那些女妖们都能够变成猫的容貌,因而猫在中世纪成了“女妖”的化身。中世纪有数十万女子被处以死刑,其中大半是被判以通过猫和撒旦勾结的“女妖”罪而被处死的。猫就更难逃厄运了,总是一起被活活烧死。荷兰甚至有所谓“猫的礼拜三”--大量的猫被处死的日子。
家猫惨遭如此厄运,以致在欧洲几乎绝迹,而猫头鹰也未能幸免于难,因为猫和猫头鹰有着极其相似的外表。教士们断言,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就是猫头鹰在黑夜里看到而无动于衷的,因此猫头鹰也惨遭大量屠杀。由于老鼠的天敌被大量残杀,到14世纪中叶,一场可怕的鼠疫(黑死病)终于在欧洲爆发了。繁华的城市尸体遍地,十室九空,这场鼠疫使2500万人丧生,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次鼠疫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老鼠在无天敌的情况下迅速繁殖所致。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行为的一种严厉惩罚。
在我国,最初养猫主要是用来消灭鼠害的,这可以从古人对“猫”字含义的精辟解释中看出,宋代陆佃的《埠雅》说,“鼠善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猫之字从苗”。我国古代也有“狸处堂而众鼠散”的记载,这里的“狸”指的就是猫。我国养猫的时间较晚一些,《礼记》和《吕氏春秋》等史书中有关于猫的一些记载,并且有“相猫经”、“猫苑”等古籍文献传后世,这充分说明我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有养猫的经历了。在唐代便有梅州猫、射阳猫和简州猫等的记载。
在长期的养猫实践中,前人还总结出善捕鼠的猫的特征,如“身似狸,面似虎,柔毛利齿,口旁有刚须数茎,尾长腰短,目如金铃,上腭多棱者为良”。为了赞扬猫捕鼠的能力,宋代诗人陆游曾描述过“裹盐赢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还有一首宋代的诗这样鼓励了猫“陋室偏遭黠鼠欺,狸奴虽小策勋奇,扼喉莫讶无遗力,应记当年骨醉时”。猫除用来捕鼠之外,还作为一种玩赏动物为达官贵族、文人墨客们所垂青,现有清人董舜民做的一首《玉团儿》词为证,“深闺驯绕闲时节,卧花茵,香团白雪,爪位湘裙,回身欲捕,绣成双蝶。春来更惹人怜惜,怪无端鱼羹虚设。暗响金铃,乱翻鸳瓦,把人抛撇”。猫在唐代武则天执政时遭到厄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公元855年(永徽六年),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不久就把原皇后王氏和淑妃萧氏囚禁。
当她得知高宗怜悯王、萧氏时,竟遣人痛责王、萧百杖。断去手足,投入酒瓮中,死后又斩之。萧妃生前曾破口大骂:“阿武妖精,乃至于此!愿它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武则天忌其咒语,便不准宫廷养猫。武则天虽然忌恶萧妃的咒语,但猫到底好玩,后来自己也养猫观赏起来,而且她专门派人从各地收集了种类繁多、色彩艳丽的猫,养在宫中。在一些吉庆场合,还别出心裁地使猫和鹦鹉共处玩耍,供群臣百官欣赏取乐。唐代《簪花仕女图》里就绘有武后斗猫取乐的场面。明代可谓养猫的鼎盛时期,下至平民布衣,上到贵人天子,都爱猫成癖。在皇宫内养有成群的猫,而且皇上还给猫起了些别致的名字,如“铁衣将军”、“丹霞子”等,有的还给加官进爵,领取体禄。
传说有一个皇帝非常喜爱的一只猫死了,皇帝很痛心,命以金棺厚葬,撰写祭文,荐度超生,这可愁坏了百官,最后有一个叫袁炜的学土,灵机一动,以“化狮成龙”之句,解了难题,皇帝阅后大喜,袁炜因此而升官。我国古代人民在养猫的实践探索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相猫”的经验,即“头面贵圆,耳贵小贵薄,眼贵金银色,鼻贵平直,须贵硬,腰贵短,后脚贵高,爪贵藏,尾贵尖细,声贵喊,口贵有坎,睡要蟠而圆。”清代咸丰年间,出了一本叫做《猫苑》的书,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猫的著作。书中收集了许多有关猫的传说、家猫的品种,还有“相猫经”等,是一部养猫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