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了不起,这所学校竟走出了40多位将军-海教思维
冯天魁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海教思维”
北京市十一学校“来头”不小,从筹备、建立,发展到今天,一直与共和国一起成长。1951年初,开始筹备创建“新北京十一小学”。1952年9月初步建成并开始招收军人子弟。1964年划归地方以前,学校一直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直接管理。
老师是穿军装的知识分子
建校初期,从校长到教师、到保育员,都是从部队转业的干部,或是经过部队特殊机构培训的专业人员。他们有的是来自陆军、空军、海军、总政治部、军事院校等单位的青年知识分子,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文化水准且充满青春活力;有的则直接来自抗美援朝战场,他们风尘仆仆身着洗白的旧军装,用放下枪的手拿起了粉笔。
1955年,教职工编制是300人。老师们可以经常参加军队的活动,听报告、看演出,与军人同台展示,周末可以到“军博”去跳舞……
这些老师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生年龄阶段,分别给予学生人生智慧的启迪,给予学生军队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学生多为将帅之后
1952年,学校招收的第一批500名学生中,有174人的家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中被授予元帅或将军军衔。
如,甲一班全班40多位学生,只有两个同学的父亲是大校,其他都是元帅或将军的子弟(包括共和国元帅叶剑英的儿子叶选廉、罗荣桓元帅夫人林月琴的侄子林明、张云逸大将的孙子张小龙、陈世榘上将的儿子陈人康等)。
据不完全统计,学生中有约1000人是元帅、将军及享受将军待遇的军队高级干部子弟。如有叶剑英等5位元帅和粟裕、王树声等284位将军的738名子弟;有邓小平、高岗、伍修权、何长工等未授衔的享受中将以上待遇的21位高级将领的60名子弟;有未授衔的黄敬、曹全夫等112位军职以上干部的200名子弟。
学生生活集体化、军事化
红墙内的校舍红色,屋顶尖坡型,绿荫覆盖。学校像一座军营,学生是没长大的军人。
学校学生为毛主席献花
学校学生为朱总司令献花
学校里每个时间规定不同的活动内容,用铃声来划分提醒你该干什么,铃声有长短之分,或有断续之分。
起床铃声是一天的第一个铃声,快速起床洗漱还要打扫分配给个人的公共地区的卫生;晚上睡觉铃声响过就必须躺下盖被子闭上眼睛。
早晨要出操,被子要叠成四方块,毛巾牙刷也要放整齐。吃饭前要在餐厅前的广场集合列队、唱歌,进食堂前,依次在食堂门口接受值日生的卫生检查。
著名影视导演周晓文校友回忆,低年级学生就连洗澡都是集体化的。洗澡时,按照统一的标准,采用流水线模式(酷似今天洗车),女生在前,男生在后,一个接一个进入浴室:一个生活老师帮助脱衣后,负责把孩子身体淋湿;一个老师给孩子身体涂满肥皂;一个老师帮同学搓洗;一个老师负责冲刷后,照着孩子的屁股蛋拍一下,意味着洗澡完毕;一个老师负责帮助擦干并穿衣……
周一至周五,不允许出校门。只有周六下午放学时刻,同学们才能分别乘坐停在学校大门口外的各军队大院班车回家。
军委领导深切关怀学校
1952年9月20日,新北京十一小学正式开学。开学典礼上,赖传珠和肖华两位上将同时到会祝贺。以后,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罗荣桓、贺龙等老帅都十分关心这所学校,经常莅临,视察工作、具体指导、看望老师。
据统计,有100多位元帅、将军或到校视察,或为学校题词。其中,聂荣臻、徐向前两位元帅,迟浩田、张万年等16位上将,刘志坚、甘渭汉等25位中将,以及62位少将的题词集中于博物馆一层东侧“将帅语林室”,并镌刻在校园东面“将帅语林碑”墙上
将军也是普通家长
许多学生家长是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将军,但他们在学校里,在孩子的老师面前,十分谦逊,对老师非常尊敬,极力配合学校教育。
除了出席家长会,拜见老师外,军人家长们还经常把老师请到家里做客,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学校老师到过朱德、叶剑英、贺龙等老帅及许多将军的家。
军人家长们不管工作多忙,只要学校需要,一请就到。更有意思的是,肖华将军常常在周六下午放学时,在校门口指挥各军队大院接孩子的车辆;陈世榘将军曾为老师画过教学用的漫画……将军们与老师合作教育孩子,或帮助学校做些劳动,如摆凳子、搽玻璃等。
学校里走出大批优秀军人
这些昔日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孩子成年以后,涌现出数十位将军和大批的在军队、公安、武警中的优秀分子。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十一学校走出的将军超过40位。
来源:《海淀教育》杂志
图片:北京市十一学校校史馆提供
编辑:海教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