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了不起的古人,一条水渠从秦朝使用至今-山西中电华神

冯天魁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这是当年郭沫若参观灵渠后发出的感叹。
灵渠在哪里?答案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灵渠,也叫湘桂运河,全长36.5公里,为秦国军队所建。它打通了湖南湘江到广西漓江的水路,为秦始皇向中国南方扩大版图奠定了坚实基础。

灵渠
“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了中原六国后,就把拓展疆土的眼光,放到了岭南。
岭南,基本上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于是,公元前219年,秦军南下始安。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广西兴安县。
由于南国多丛林大山,当地人又对秦军顽强抵抗,特别是军需供应不上,导致秦军锐气大挫。
这时,一个叫禄的秦国将军大胆建议:在湘江和漓江之间修一条运河,打通长江和珠江水系,让秦军船队把物资和兵员通过这条运河送到南方战争前线。这条运河,史称“灵渠”。
这个奇思妙想被采纳后,秦国于公元前214年建成了灵渠。从此,秦军兵员和粮草运输畅通无阻,第二年就镇压了土著人反抗,把秦帝国的疆域拓展到了南海边上。
现存史料没有提及灵渠的建造情况。为此,上世纪八十年代,水利专家郑连第对灵渠进行了考察。当初秦人修灵渠时,要开凿太史庙山。郑连第对这一开凿工程作过测算。结果显示,开山长度400米,开挖深度15米。这对2000多年前的秦人来说,绝对是庞大工程。

灵渠地势图
他认为,灵渠建造中的一些巧妙设计也令人惊叹。其中,拦水大坝就是典型例证。
从地势上看,湘江在低处,漓江在高处,落差达7米。这意味着秦人必须要筑起一座超过七米高的大坝,才能抬升湘江水位,让船从湘江通行到漓江。
问题是,修建大坝的地方,河床多是沙砾和鹅卵石,在这里筑坝,水流会淘空坝下的沙砾层和卵石层,从而导致大坝崩溃。如果在今天,我们会用机械掏空沙砾层和卵石层,用钢筋浇筑混凝土坝体。那么,没有机械、钢筋和水泥的秦人,该如何办呢?
原来,秦人在松散的沙石层里,打进纵横交错的木桩并平铺一层松木,在木桩间充填沙砾和卵石,再砌上石块封堵。石块的对接部分,分别凿出倒梯形的凹槽,注入熔化的铁水,把对接部分连成一个牢固整体,以此保持大坝的坚固;坝顶还建成坡形,用长块片石鳞次竖插,由此减弱了水流下行的冲击力,也大大降低了水流对坝底的冲击。
更令人叫绝的是,这个水坝不是“一”字形而是“人”字形,“撇”短“捺”长,恰好按三七比例分水,而在“撇”与“捺”相遇的地方,有一座像犁铧般的石坝,将来势汹涌的水流劈成两股,分别流入漓江和湘江。可以确定,没有这个铧尖,不但坝身不牢,灵渠得到的水量也会大小不定,不利于行舟。
因此有人评价:这个铧嘴,是灵渠工程最富智慧的设计。

灵渠地势示意图
自秦以来,灵渠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经历代修整,灵渠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