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了不起的经区工匠之电子维修能人丛建杰的故事-威海经区发布

冯天魁

“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或许很多人曾以为工匠精神只是高精尖领域的佼佼者具有,其实不然,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这些品质就是工匠精神最为称赞之处。在威海仁昌电子有限公司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名普通的电子维修工,工作十五载,以对技术的刻苦钻研、以对岗位的敬业奉献、以对业务的精益求精从而把工匠精神进行着最生动的诠释,他就是丛建杰。
从维修工成长为专行业专家
“干一件事,就要钻一件事。”这是丛建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小的时候,我就喜欢摆弄家里的东西,拆个闹钟那都是经常的。后来择业的时候我也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的。”他所学的专业是机械设备,热爱成为丛建杰前行最大的动力。也正是因为这份喜爱,遇到任何棘手的问题,他都能凭着持之以恒的精神去探索,去研究。
“工作以后,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工作需求有很大出入,随着越来越多新问题的出现,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太多了。”丛建杰凭借着身上那一股韧性和钻劲,在工作中边琢磨边干,每次处理完故障时,都要对故障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认真记录,想出解决的办法。很快,他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从半个“门外汉”成为“多面手”。
丛建杰至今不忘2002年那一次维修设备的经历,公司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耐电压机出现问题,始终找不到原因。无奈之下,公司从外面找来维修人员,让丛建杰比较郁闷的是,这个维修人员在维修的时候“偷偷摸摸”,让他想“偷师”都偷不到,第一次设备修好了,但是没过多久设备又一次出现问题。这一次,丛建杰长了个心眼,“我在每一个关键部位都做了标记,这样他动了哪些地方我就知道了,回来以后我再自己慢慢摸索。”想起当时的“小聪明”,丛建杰至今都有些小得意。

若是在仁昌电子有限公司问上一句“丛建杰在哪儿”,定会得到“在车间维修零部件”“绕厂区检查设备”“在忙着带徒弟”诸如此类的答复。这话一点都不假,每天早上7点半,丛建杰来到单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车间去跟工人们交流,用他的话讲这叫化被动为主动,“咱不能等着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再去解决,每天早上去车间转一圈,跟工人们聊聊,就能了解到每一个设备的状况。”丛建杰说,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中。
从业15年来,丛建杰从什么都不懂,到上手,到熟练,到现在只要描述一下机器的情形,他就能说出问题出在哪。在外人看来,丛建杰这一路走的格外的艰难与不易,但是对于丛建杰来说,却是幸福和享受的,“我喜欢这个行业,干了这一行,就应该尽全力做到最好,我很享受这个努力的过程。”丛建杰坦言,“以前每次遇到问题解决不了就会头疼,现在不再头疼了,反而不习惯了。”电子维修工,是他一生的梦想,他会继续干下去,做到最好,终有一天,他会是电子维修工中No.1。
钻研创新为公司降本增效
在同事们的眼里,丛建杰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敢于与难题较劲的“技术男”。“在一个领域的专心投入,便是对自己工作的最大敬畏。当我知道的越多,才发现未知的更多,必须想办法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白,在攻坚克难中挑战自己、提升能力。”丛建杰说,当他熟练掌握设备维修的各种技能之后,他开始对着图纸自己设计,当他学会了设计之后,就开始对设备进行改造,改造成功之后,他就开始自己设计新设备。
丛建杰很擅于总结经验,他经常带领团队自主设计机械设备,为公司降本增效。学习、实践、摸索、总结、再学习,他在细致认真的工作中产生诸多灵感,用自己的智慧为公司排忧解难。公司生产有一个程序定长切断,需要工人10名,手工用剪刀剪短,往往因为长短不一致把产品剪成次品。丛建杰果断对设备进行改造,自己设计出一套程序,装在机器上,出来的产品长短一致,没有次品。一台机器可代替3名工人,同时为公司节省了数十万的开支。“

车间生产线的每一套设备中,都经过丛建杰的改造、设计。记者采访时,丛建杰正和同事对他们刚刚设计完成的耐电压、DCR检测一体机进行最后的调试和检测,“在改造之前,这个设备是4名工人对产品依次进行检查,经常会出现漏检。我现在把耐电压和检测机和打字机合并到一起,只需要一名工人通过简单摆放就行了,以前经常出现的问题也都没有了。”丛建杰说,这一项,他又为公司节省了10万元。
为发挥丛建杰的先进示范及“传帮带”作用,公司还专门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丛建杰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内,丛建杰研发改进的小技术一目了然。对这条生产线上技术改造的漫漫长路,丛建杰还将一直走下去, “只要生产线需要,就没有周末,坚持工作第一。设备小问题,安全大问题。只要是生产有需要,我都会凭借我的已有经验进行琢磨和改造,这条路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 丛建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