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书香|1977年莆田高考回忆:一家齐提名,甥舅同录取-海峡都市报新莆田

冯天魁

N黄劲松
1977年10月,从北京传来特大喜讯: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这个消息在兴化大地传开后,莆田广大青年欣喜若狂,纷纷奔走相告,时间非常紧迫,从消息公布到正式开考只有不到两个月时间!
舅甥同赶考 考场前后桌
中断十一年的高考,造成考生年龄之间差距很大。当年教育部做出规定,报考大专的年龄放宽到30岁,且不受婚姻限制,福建省又规定,报考中专不得超过25岁。后来人们把这次广开门路招贤纳才的高考叫作“开天门”。 谁都不愿失去难得机遇,谁都想去拼搏一下,于是在莆阳这个“家贫子读书”的神奇大地上,就有了兄弟姐妹一齐报名,甚至出现叔侄、舅甥不同辈人同时赶考的可喜现象。就拿我家当年报名情况来说,家中有舅舅、妹妹和我三人同时报名,舅舅是老三届,妹妹是应届生,我毕业于74届。巧合的是那年我和舅舅居然分在同一考室,还是前后桌。

1977年高考|网络配图
与历年不同的是,77年的高考有点像每年冬季里的报名参军,考生全部按原籍生产队(原单位)报名,宣传口号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考上了,为人民上大学,考不上,那就安心留在农村为革命种田,这是当年高考的一个亮点。对于提前批艺术类而言,由于艺术本身特性,加之招生名额极少,少得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采取集中报名办法,报名地点就在原莆田县师训班礼堂(即现在荔城区教育局隔壁的教会礼堂)。艺术招生虽少,但报考的考生仍然很多,全县集中起来也有上千人,因此当年的艺考比综合类考试竞争更为激烈。
至今,我手头还保存着当年报名表复印件,表格名称叫做“大、中专学校招生报名登记表”。因为酷爱美术,填报艺术类志愿时,我选择了向往已久的美术专业。记得那天我是步行二十多里路赶到县城师训班,排了整整一天的队,才得以报上名。接下参加由原籍大队组织的综合类报名时,由于抱着非美术不上的想法,在填表时不加考虑,就随便填报了福建商业学校等几所中专作为保底。当年的报名费不贵,只交五毛。就这一条规定,使得不少困难家庭孩子轻松跨过报考门槛。
与陈章汉同年高考 接受素描辅导
提前批录取的艺术类,让我提早半个月参加了第一场的美术类考试,考场就设在旧五中(即中山中学)。记得考试那天上午,教学楼全部开设考室,没有家长陪伴,满操场尽是考生。鉴于考生太多,名额极少,美术科采取初试和复试办法,由于本人素描水平有限,刚进初试就惨遭淘汰。不过,美术类没考上,我却有幸认识了日后成为文坛名人的陈章汉老师。那年冬季,为了备战美术考,我在朋友介绍下上门拜陈先生为师,在莆二中那座简陋的教师宿舍里,接受陈老师为期十多天的一对一辅导。当年签有陈老师“阅”字的素描习作,至今我还珍藏着。难能可贵的是,陈老师当年也报考大学,他是一边复习功课,一边挤出宝贵时间为我辅导素描,那情那景让我终生难忘。

半截准考证|作者供图
12月上旬,我又迎来了第二场综合类文化考试。因为考生太多,城区考场根本容纳不了,于是各公社中学全部开设考场,考生按户籍地集中开考。我的考场就设在母校莆八中,那年大、中专分卷考试,就是同在一个考场内,按不同考室分开,又在同一天响铃开考。我考的是中专卷,科目有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含化学)等4科(满分400)。说实话,当年考题并不难,现在的中学生都可以考个好成绩。但是,对于十年学业荒废,复习时间短促,甚至连课本都找不到的青年来说,无疑是件很难的事。大专卷作文题为《大庆见闻一则》读后感,中专卷的作文题是《赞雷锋的钉子精神》。那天的中专卷作文我写得挺顺手,这完全得益于我在学校办过墙报,出过一期雷锋专刊,有一篇文章写的就是赞雷锋钉子精神。现在想来,不得不赞叹当年福建出题老师的用心,一道作文题就测出考生课外阅读能力。
整整两天大考,考场秩序非常好,没有发生任何作弊现象。考生们非常珍惜难得的高考机遇,都是抱着严肃认真态度来完成这次人生大考。由于考前填报志愿,所以考过之后不必考虑选择专业,也不敢奢想能否上榜,农村考生回生产队劳动,工人回原单位抓革命促生产。
全省状元卷满分作文 考生祖籍仙游
一个月后公社来了上线体检通知,所有线上考生集中前往莆田地区医院参加体检。那年大专录取线为220分,巧合的是中专录取线也是220分,而且只通知考生上线,不告知成绩。体检后不久,县里又公布了第二批体检名单,可能是个别专业生源不够,再次降分招收,(后来听说当年录取以应届生220分,老三届260分来操作)。最后一关是考生政治审查,由所在生产队的贫下中农评议,大队党支部写出考生鉴定。
一辈子忘不了那个寒冷的冬天,在马年正月里,邮递员给我送来了省商校录取单,虽然只是中专,但能在恢复高考第一年挤过独木桥,已是相当不容易。那年的大中专学校录取单都在正月里发放,也有个别学校晚了好几个月才送到考生手中。我认识的一个老三届考生,当他收到福清师专发来的通知书时,我在福州上学都快三个月了。
当年的高考不仅改变了百万青年命运,也传出许多高考佳话。如时任同安新圩中学教师张红,当年她的满分作文被誉为全省状元卷,在社会上广为传抄,厦门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她的高考作文(那时没有电视台,厦门日报尚未复刊)。谁又能知道,这位祖籍仙游钟山乡的女孩,因为父亲问题差点没被录取,最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厦门大学。
那年高考放榜后,莆田出现不少全家兄弟姐妹一齐考上的现象,如仙游师范一位教师的四个子女同时金榜题名;我和我的亲舅舅更是在同一天里收到入学通知书,甥舅同榜录取,在老家一时传为美谈。甚至还有现役士兵考上地方院校,笔者认识一个士兵,77年从莆田军分区报名参加高考而被福建一所地方院校录取,入学后成为所在班级唯一一名解放军学员,他是穿着军装念完学业,毕业后又回到莆田军分区提为军官。现役战士与地方院校学生同班学习,成为那年高考又一个佳话。
征集

欢迎莆田本土作家、文学爱好者,以及长居莆田的外地作家、文学爱好者投稿,体裁不限,题材亦不限。投稿邮箱为hxdsbptwx@163.com,联系方式18959557637,此征稿启事长期有效。
我们将在海峡都市报莆田新闻版和“海峡都市报新莆田”微信公众号刊登您的作品,铅字印刷与电子结合,您的作品从不孤单。
海莆君特选(戳下方标题)
征稿|书香莆田,我们等的就是你
书香|莆田人的相亲结婚记忆
书香|美术创作往事
书香|陈靖姑:莆田"救产护婴"女神

本期编辑/张敏 运营总监/李伟强 值班主任/许爱琼
*本文由海峡都市报新莆田团队创作,版权归海都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莆田热辣资讯
尽在海都新莆田
莆田吃喝玩乐
尽在乐享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