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了不起,攸县这出自导自演的花鼓戏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了.-攸县百事通

冯天魁
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
主办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2017年7月2日至7月29日


长沙花鼓戏《一辈传一辈》
7月19/20日 19:30
梅兰芳大剧院
湖南株洲市攸县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一辈传一辈》的故事

石虎与大哥外出放排,大哥不幸遇难。从此石虎撑起了这个家,照顾侄子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同时也错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一辈子没有成家。但他把侄子当做儿子,全身心付出,也得到了这个家庭的温暖回报。可是人老了,石虎为了不连累侄子一家的正常生活,主动提出要去敬老院,这件事引起了村子中其他人的种种猜疑,生了不少是非……剧 目 评 赏
罗东元

湖南省攸县文体广新局创作办主任,二级编剧
这台戏是当代农村老百姓生活的真实记录。剧中没有高大上式人物,他们都是活生生的、充满人情和血性的可爱的普通老百姓的形象。这台戏生活气息特别浓郁,语言风趣、幽默、生动,从头至尾没有说教的痕迹,处处充满着正能量。
该剧多处引用了湘东民谣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小调,给剧中人物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导演尽量采用了原汁原味的表现形式,使剧中角色生活真实性和舞台艺术性有机协调。故事多处催人泪下。
按作者的说法,如今搞戏,不能只考虑老年观众,更要想到年轻的观众和中小学生。我们要怎样留住观众,首先要引导观众走进剧场。该剧主题思想鲜明,充满人间大爱,通过一辈一辈的自我行为感化了一代又一代,在该剧人物身上真正印证了那些名言:家风即国风,父母是儿女最好的榜样。
尹德胜

湖南省株洲市文体广新局创作中心副主任
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转型期,尤其在乡村,变化尤其大,农村人口往城市流动,农村自身的城镇化等等。日新月异的新农村,已然不同往日,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是否生活就幸福了,从现状上看,二者并不能简单划上等号。因为伴随着经济发展,种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严重,一些家庭主要劳动力进城务工,或者干脆买房进城定居,留下了大量的老人,孤独地生活在山村,无人照料,无依无靠。有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自己生活都很艰难,还得带着孙子孙女,老人的晚年生活谈何幸福,谈何天伦之乐。
花鼓戏《一辈传一辈》关注农村现实问题,探究养老社会问题。石虎第一次面临选择,就是自己老了,是拖累侄子一家,留在家中安享天年,还是去敬老院一个人孤独地度过风烛残年?他选择了后者。也许两者都不是最坏的选择,但选择了就足以动人,而石源也做出了一个晚辈应该做的,让老一辈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正是这一点,赢得了观众的赞许,也赢得了观众的共鸣,大家以掌声来致敬这种质朴的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陈泗海(笔名:放之)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研究员
清代道咸年间才出现的花鼓戏,最初是以两小戏(小丑、小旦)登场的,稍后发展到三小戏(小生、小丑、小旦),直到新中国建国后,才成长为行当齐全的表演艺术。
在传统戏盛行的年代,行当鲜明,观众也易于辨识。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大演现代戏开始,行当的区别渐趋模糊,以致许多新入行的从业者行当意识日渐淡薄。这样一来,作为戏曲艺术遗传基因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往往在实践中被忽视。由是一度出现了不少不讲究行当搭配的大型舞台作品。不是满台爷们,就是满台靓女,或者丑行缺位。此类大戏,犹如一剂不讲配伍的中药,药效往往大打折扣一样,看起来叫人乏味,艺术生命力大受影响。
一部大戏的创作,成熟的剧作家一开始就不能不考虑好行当的搭配。攸县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新创作演出的现代花鼓戏《一辈传一辈》在行当搭配上,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一个小生,两个老生,三生同台,再加一旦一丑的搭配,在舞台上各现色彩、性格分明。

点击阅读原文有投票来源:新影戏曲台/文化部艺术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