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书香|涵江老街上的“染布奇”-海峡都市报新莆田
冯天魁
N李福生
染布,现代人听起来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是一个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又人人皆知的名词。就是将白布染上颜色。染布匠,顾名思义就是专业从事布匹浆染的人。我记得老街上有一坎染布店,十里八乡的人把织好的白布或半新不旧的衣物都送这里染。
我那时还是个光着脚丫在老街上跑来跑去的孩子,常常和小伙伴们在染布店前嬉耍,看到店里柜台里站着一个三十开外的染布匠,矮小精明,满脸堆笑,天生一副大嗓门,人们都尊称他为“染布奇”。一看就是豪爽能吃苦耐劳的伙计。小伙伴们渐渐和 “染布奇”好上了。“染布奇”偶然有事走开,我们还帮他照看店门。
网络配图
“染布奇”也时常带着我们到染布坊看他们染布,染布坊以几间平式民房替代,设备极简陋,平房外的大埕上几口大染缸排列着,几个染布匠汗流浃背在浸染布料,晒布架上,一匹匹染好的布和衣物像五彩缤纷的旗帜,飘飘荡荡,多么好看。
“染布奇”生于染布世家,对染布技艺耳濡目染,从小就随父母从事染布,十几岁的他便学会染布工艺。公私合营后,他成为染布店职工,在长期的染布生产实践中,他潜心研究染布技艺,熟练掌握染布、漂洗、印花全过程。
“染布奇”并不是每天都去染布坊染布,一般是在店里的柜台上收布或衣物,等到布衣收到一定数量后,送到染布坊去染布。平时,人们把布衣送来时,他都会在布角上写上姓名,记上尺码,把布角扎死,给人家一个刻上标记的小竹牌当记号。做着这一切的同时,他会告诉客人,一匹白布能缩水多少,免得你到时候和他发生争执。
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里,老街上的人家很少去买布店里那些花花绿绿的布料,一般都去老镇纺织厂或农村妇女手织的白布。人们就把它拿到染布店染成的自己需要的颜色。染布店的生意一直很红火。
网络配图
至今,我对“染布奇”等师傅们染布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在过去由于颜料单一,人们多穿蓝色衣服,土法染蓝布特别流行。土靛染布的步骤是:抽靛脚子,用抽水葫芦抽出沉在染缸底的“靛脚子”,下靛,置土靛于箩中,在缸水中淘洗,使细靛漏下,再把碱和石灰加入水中;疏缸,下靛后用缸棍子搅动缸水,用缸碗看颜色深浅;染布,在缸中间悬挂一个用铁丝编成的网状“缸罩子”,把缸水分成上、下两层,把布浸在上层,以手操作,染20分钟,取出,叠起来放在缸口上的"担缸板"上轻轻压出水分,摊开晾干,布就由黄变绿、由绿变蓝了。第一次染出的是浅蓝色,晾干后再染一次就深一层,愈染愈深,由浅而深的颜色依次是月白色、二蓝、深蓝、缸青,最深的蓝色近于黑色,称为“青”。
染布师傅一般不让外人在场,师傅们见我们人小不懂事,才对我不设防的。明矾和颜料,要根据水和布匹的多少来投放。不过,我看到染布师傅在投放明矾和颜料时根本没用什么工具,仿佛他的眼、鼻子、手就是工具。当时我想,这熟练的技术,没个十年八载炼不成。“染布奇”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一点也不假,染色这行当,运用之妙,全在一个悟性,染料的分量、水的温度,种种因素最终决定了染出的颜色。在整个染布行当中,最能展示染布匠技艺的就是“回染布”,衣被褪色后要再染色就是回染,有原色的,也有要求染成其他颜色的。如果将蓝色的染成咖啡色的,那就需要染布匠的超强技术。
我清楚记得,那些年,由于颜料单一,人们多穿蓝色衣服,土法染蓝布特别流行。人们一般都是穿着染色后土布做成的衣服。困难时期,还有不少人夏天穿的是蚊帐布或麻布染色后做成的上衣,或用尿素袋染色后的做成的衣裤。可见那时候染布行业生意很好。
进入八十年代后,老街上的染布店关门歇业了。退休后的“染布奇” 回到乡下开了一个小染坊,他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去收布,将各家各户的白布统一收回去,染上色以后再送回来,以此维持日常生计。他常说:“一个行业干长了,我对它有感情,对染布有感情,对顾客有感情。”“染布奇”用自已一生表达了一个手工艺者对民间手工艺的热爱。
征集
欢迎莆田本土作家、文学爱好者,以及长居莆田的外地作家、文学爱好者投稿,体裁不限,题材亦不限。投稿邮箱为hxdsbptwx@163.com,联系方式18959557637,此征稿启事长期有效。
我们将在海峡都市报莆田新闻版和“海峡都市报新莆田”微信公众号刊登您的作品,铅字印刷与电子结合,您的作品从不孤单。
海峡都市报莆田新媒体团队出品
编辑:张敏
征稿|书香莆田,我们等的就是你
书香|涵江“末代竹器匠”
莆田热辣资讯
尽在海都新莆田
莆田吃喝玩乐
尽在乐享莆田
商务合作:李先生 15860037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