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三摩地禅悦

冯天魁
有爱 有佛法 有情怀
就等你来关注


文:梦参法师
无论是拜佛、礼忏还是念经,一天当中上殿过堂的,里头夹着毒素。所谓毒素,就是还有贪瞋痴,起心动念,不清净的地方很多。吃饭的时候,如果很合口味,就会多吃;那不好吃的,勉强一些,差不多就算了,这里面都有爱憎。有时候发脾气,不敢跟人家发,在心里发,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这些事自己明明不懂、不会,在很多人面前,怕失掉面子,勉强装会;不会的却装会,不懂装懂。因为在没得到清净的梵行之前,你的三业不会清净的。虽然也接受法,接受佛,接受僧,也皈依三宝,但这里头有毒素;毒素就是不纯,里头夹杂着爱染、爱见。为什么经过很多劫数都不能成道?成分不纯,不是清净行。
如果能够放下,这样观察,“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经过去了,不再思念。没有一个人不留恋过去的,因为做个梦,他会想起很多事,也许会想好几天;做个坏梦,也会恐惧好几天。为什么?过去的不能消灭掉。过去就过去了,还是不能截断;未来呢?没有一个人不会想未来的,将来我会怎么样等等,这也包括修道者在内。
一下想住住茅蓬,一下又想清净清净,人多了,烦乱修不成。那就去住茅蓬去修吧!一个人去修又害怕,三两个人又打闲岔,那怎么办呢?就这样,反反复复,多生累劫都这样。大家共住吧,嫌着约束,一个人静住吧,又懈怠,又恐怖;一年又一年,一辈子又一辈子,无量劫就这么过来了。如果执著,于法乐住,喜欢的,就专持哪一法,不喜欢的就排斥。这些执著,每个修道者都有,还不用说到不修道者。
《梵行品》是专门为出家人说的,为什么?去除执著,就不能够随缘,一随缘就变了。达到随缘不变,那就必须观,观身无所取,那身业就没有了;观修无所著是意业,意业也没有了。对于一切法无所住,无所住就不执著,一切法都不执著。佛说一切法,就是要自己不执著;可是我们学哪一法就执著在哪一法上,不能梵行。梵行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动,专门落于空寂,那成断灭了,不是那样的意思。
梵行清净是指什么?
是把自己的心洗干净。相信你这个心跟佛无二无别,那就非得用梵行,一切无著。当你面对持戒犯戒,修与不修,会有另一种看法。
以前有一位师父,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大徒弟,已经深入修行了,可是外表没有显现出来,外相就是睡大觉。另外一个小徒弟非常精明,看不起不聪明的师兄,“这个家伙,出家干什么?一天懒惰得要死!”不过他师父是知道的,非常重视大徒弟。这个小徒弟自以为很聪明,就很不满。
有一次师父就试验这个小徒弟,拿个夜壶,老年人夜间尿尿用品,那个夜壶是瓷的,他师父就让他小徒弟洗。洗一遍,他师父说不干净,再洗,洗两遍,还是不干净,再洗。洗了好多遍了,拿来总是不干净,他就没办法了,“师父,我洗不好了。”“你洗不好,找你师兄去洗。”
嘿,他就烦恼了,“我洗这么多遍都洗不好,他一天睡大觉,他会洗得好?我看他怎么洗?”他就拿那瓷的夜壶给他的师兄洗。他师兄在那膝盖上一顶,把这瓷夜壶翻过来了,再去洗,一洗就干净了,翻过来还不干净吗?这时候他才知道他的师兄是真正有德行的,真人不现相,现相就不是真人了。
从外相看,分辨不出来哪个好哪个坏,得从本质上看。大徒弟对什么事都糊里糊涂的,因为他什么都不执著。这个小徒弟很精灵的,就是因为他太执著了,他才精灵。
你以为他在睡大觉,其实是在观心呢!
不要在相上执著。看看自己的念头,一天都起什么念;念头要是什么都不执著,就是清净的。要是看什么执著什么,一句话也放不下。看着一点事,牵涉自己的放不下,那还可以,因为涉及自己的自利。不做自己的事,也跟着搅乱,放不下。
这不只是说话,而是检查自己的行为,身所做的,有时候都不是真切的,心所想的才是真切的。身口是被指挥者,它有个识,指挥它的是识,把识降伏住了,虽然不行,还是得降伏这个心。识是被心所指挥的,心的层次太多了,共有四十二个。现在从十住、十行开始,乃至于到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佛,不是那么容易成就的。
念诵《梵行品》,不用五分钟就可以念完了,要是去做,要从凡夫地证到成佛。佛的境界、大菩萨的境界,一发心就成正觉了,这样的菩萨境界,能示现百劫作佛;自己的心,还没有完全梵行,唯佛与佛才能究竟梵行,不要把这个问题看简单了。
从净行达到梵行,先修持文殊菩萨所教授的一百四十一愿,再达到法慧菩萨所说的,一切无所著,这个时候功德就大了。是什么功德呢?
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成佛,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读读《梵行品》就知道了。
要是做任何事都不执著,那就像一个痴呆似的,像傻子似的,其实并不傻。中国有句话,大智若愚,智能越大的,有的人像傻子一样。他就是傻,小事不注意,大事不糊涂;越大的事,清楚得很,小事他根本不在意,要这样去修行。
一天当中就执著穿衣、吃饭、人我关系,要是把心放在这个上头,怎么能修道呢?怎么能清净呢?贪瞋痴放下了,戒定慧才能生起;戒定慧能生起了,你才能够一切无著。这并不是不持戒,而是他持戒达到这种程度了,不持而持,不再作意了,他不会犯戒的。
· END ·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三摩地禅悦(ID:q3834562)
⊙ 服务:三摩地禅悦(ID:q3834562)
⊙ 投稿邮箱:3834562@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延申阅读
开悟并不是修成佛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禅的生命意境,与经验理性并不相同。
“心”是关注的重点!保持正念的方法。
马祖广录 | 不可以违反《生灭因果》的法则,也不住执着:我是无为。
马祖广录 | [诸法即是解脱,];[行住坐卧悉是不思议用]。
马祖广录 | 平常心是道,此「平常心」非彼平常心。
马祖广录 | 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
《地藏经》中隐藏的改运方法,最快速有效。
《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圣号求菩萨加持,求愿都可以成就。
马祖广录 | 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
广钦老和尚:好坏对错不要说,心里明白就好。别拿别人习气起烦恼!
虚云老和尚:平常心是道, 如何是平常心 ?
慧律法师开示:明心见性的人,他们的心境是什么?生擒这个烦恼,活捉这个无明!
慧律法师:做人要真实,不要虚伪
慧律法师:我们现在念佛有一个错误的观念!
慧律法师:为什么要听经闻法。(娑婆世界听经闻法实在太重要了)
慧律法师:要站在别人的立场着想
真容寺公布上梦下参长老舍利分拣工作。
梦参长老舍尘回归,七彩云中惊现梦老的德相法身。
因果故事:供僧和杀生的果报!三宝门中好培福。
人在做,天在看!每个人身边都有护法神。
称念观音菩萨名号,修福报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神奇:凤凰卫视,名主持窦文涛亲述《地藏经》治癌症。
这样诵经闻法,效果就大了。
五祖大师给六祖讲《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豁然开悟。
《楞严经》五十阴魔02:业障就是你的妄念,执着,习气,不认命,没智慧,分别心;就是百般计较,不能离相。
《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令从耳根「一门深入」。
《楞严经》(十番显见)认内摇外奔,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故曰妄认缘尘,分别影事。
虚云老和尚:宁可有戒而死,不可无戒而生
注意了!有很多人每天都在犯着偷戒而不自知
虚云老和尚: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 !
受戒的人都有戒神保护
慧律法师:什么叫做真正持戒?持佛的心戒
假如这些戒律不能颠覆你,那么戒律就是在欺骗你!
索达吉堪布:若想获得究竟快乐的解脱,必须守持清净的戒律
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
福报小的人,更应该受持斋戒
达照法师:在家居士的皈依发心持戒!重点需要哪些戒律?
魔宫为何为之震动?《楞严经》为什么具有如此功德?
女子如能福德智慧具足,坤德柔顺,众人见之必然生敬爱!《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可怕:楞严经分析贪爱邪淫的人为何会堕地狱?
《华严经》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心。如是二心,初心难。
健康美貌有妙招,闻思修《妙法莲华经》净化色身的磁场。
发菩提心是什么?无诤。斗争是障道的根本,忍耐是粗浅功夫。
回归当下,性当下就是相,相当体即空就是性。
外境本性空,问题在心。是什么心态就过什么样的日子,不是在境界的问题。
不深入佛法,道心就随时会被转掉。
起心动念就会增加[执着],如何才能察觉[忘想无明]。
《空性的正见》是让了解(世间万法),都是[因缘生、因缘灭]。
从我执、断我执,再断法执这个过程当中,会起骄傲我慢,这就是为何修行中个性很难改。
为什么要放下分别执着?因识心是生死的根本,是妄动的根本。
实修 | 《离相》离一切虚妄相,《离念》离一切分别、颠倒、无明的念。
在事境中做断除习气的功夫,就是转六识七识。
从发坚固的信心不退开始,发了愿就要下定决心。
回向偈一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偈二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向何生渡此身。
长按识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