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争创世界一流 央美百年特辑|院长范迪安:坚守文化自信-北晨娱人节
冯天魁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娱人节”呦~
一百年来,中央美术学院涌现出大师、创作了经典、培育了人才,它既是中国现代以来美术教育的摇篮,又是中国美术和美术教育发展的高地。站在百年华诞的历史节点上,中央美术学院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继续在学术上和教育上引领行业发展?在下一个百年,中央美术学院又有哪些发展大计和工作重点?带着这些疑问,北京晨报记者日前对话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谈
定位
坚持中国特色
塑造中国形象
Q
北京晨报:中央美术学院在百年华诞的历史时点上,面临中国进入新时代这样一个历史大背景下,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怎么能够做到既扎根中国大地,同时又能引领中国美术和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呢?
范迪安:今天中国在美术教育上已经很注重和国际上的互联互通,中央美术学院也和世界著名美术院校有着频繁的交往。比如我们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讲座,从数量上来说,除了假期全校各学科加起来几乎是每天一场。和世界的距离越近,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真正抓住人家的优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更要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立足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找到中国方式,在这方面这些年我们进行了很多的探索。
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学和设计学都进入了国家支持的一流学科建设,我们要夯实基础,找准问题,加快建设。在设计学科上,就要一方面致力于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另一方面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制造业和社会生活的新需求,通过解决中国问题达到一流的水平。近期我们召开了“中国设计40年:经验与模式”的研讨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形成了“新时代的中国设计:北京共识”,经过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设计和设计教育的发展,我们应该坚持哪些本体,还要吸收哪些优长,尤其是围绕着新时代的目标和任务,这些我们都有所探讨并且达成了共识。尤其是在谈到设计与社会责任,设计与科技的结合时,专家们都提到了一点,就是要彰显中国的特色,解决中国问题。
另外,在造型学科也就是中国书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这些专业上更要彰显中国文化特色,比如中国的书画,跟国外比照当然是世界一流的,其他专业经过了引进西学的融合过程,现在要更多研究中国自己的传统,坚持文化自信,在艺术思考和教学内容上加强对传统的研究,形成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尤其是油画、雕塑、版画这些属于比较国际语言的造型艺术手法,要更多表达中国主题,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彰显中国气派,我们正在努力将原来有所忽视的传统文化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每门教学内容里面去。
谈
影响力
不争中国第一
要创世界一流
Q
北京晨报:在百年办学过程中,中央美术学院拥有许多“第一”,比如1954年成立全国第一个版画系,1984年第一个壁画系等,您认为在中国美术类高等教育学府中,中央美术学院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否可以称为“中国第一”?
范迪安:在回顾历史时,我们会根据时间节点上首次发生的事情进行排序,于是有了许多“第一”。在历史上中央美术学院的确有很多第一,比如第一个建立版画系,建立了第一个美术史系,向苏联派出第一批公派留学生,最先采取“画室制”教学等,这些影响了全国高等美术院校的举措,确实是中央美院先做的。这些第一都基于当时情况下学校的判断,用新的方式来体现新的调整。
至于“中国第一”,我们没有这样说,我们的目标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艺术也好,学术也好,我们不争排列第一,但要争创世界一流,因为中国确立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虽然今天中央美术学院的硬件条件不是全国最好的,但我们的学术环境,包括我们的专业结构、学科布局,这些在全世界都是很优化的。尤其借助北京的文化环境优势,在教学、创作和研究上都是一块学术高地,所以在国际上彰显中国美术教育的特色和优长,为中国美术教育走向世界拓展影响,中央美术学院责无旁贷。但是世界一流也不能说成是世界第一,一流是一个方阵,我们力争稳稳当当地站在世界一流方阵里。
Q
北京晨报:既然要争“世界一流”,那您认为应该以哪些标准考量中央美术学院的当代国际影响力呢?
范迪安:我们正在思考国际影响力应该有哪些指标,没有指标就很难说有国际影响力。我想首先要看这所院校是否已经培养和拥有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有一大批活跃于国际艺坛的中青年教师,我们的中国画从传统发展到今天,在国际上特别是在东方文化圈中影响力是毫无疑问要注重扩大推广,在艺术史论、艺术管理等学科上也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除此之外,还应该考量学术观念或者叫学术话语的影响力,在这方面中央美术学院在全国的高等美术教育院校中应该也是站在前列的,因为我们的国际交流非常广泛,也就意味国际对话的机会非常多。这个国际对话当然不是比有多少学生,多少老师,比的是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理念,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所院校的学术影响力。
今天的世界需要中国,都在谈论中国,都很盼望中国贡献更多的智慧。在艺术创造和美术教育上,我们要更多地向世界开放、交流,更多在国际对话中彰显自己的观念、观点和方法,从而进一步增加文化影响力。在20世纪的上半叶,美术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外强我弱,我们受到西方的影响、现代的冲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不断探索自己的道路,今天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我们在美术教育上应该更多更积极地开展国际对话。
谈
美育
作品体现高文化内涵
高水准人才提升社会水准
Q
北京晨报: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观点,百年来中央美术学院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与此同时也通过美育教学和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大众的审美水准和社会文化内涵,能否谈谈近年来中央美术学院在美育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范迪安:美育从根本上说是素质的培养,素质的培养也可以从具体的艺术门类入手,进而达到积极的社会效益。对中央美术学院来说,我们一直在做三件事,第一是通过作品,既有实践作品,也有研究成果的作品来体现一种高文化的内涵,来提升社会审美水平,通过各种活动,达到传播美育的目的。第二是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中,尽力使青年学子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责任感和美学知识,美术学院的毕业生最终会走向全国各地的教育岗位和社会文化的工作岗位,即便自己独立创业也要做社会文化传播的工作,艺术作品只有在社会传播中才能真正体现和实现价值。第三,在教学工作中,中央美院一直力所能及的对中学、小学进行了一些合作和指导,带动一批小学的美术教育提高水平,在学院美术馆里也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也包括办到各地去举办展览,参与许多公共艺术项目和活动。
谈学科
建设
探索全院跨学科选修
Q
北京晨报:中央美术学院经过百年的探索,目前的学科建设可以说是非常全面的,那么在未来,中央美术学院还会新增更多的能够引领中国美术发展的新的学科吗?
范迪安:我们和兄弟院校的学科建设基本趋同,应该说整个全国美术高等学校在学科布局上已经越来越趋于大同小异,基本上形成了几个大的板块,但是每一所学校的结构也各有不同,比如说中央美术学院就是坚持四个学科——造型、设计、建筑、艺术人文共生并茂,未来我们首先要让四个学科自己的架构更加坚实,其次是各个学科之间要相互开放,相互补益。
比如,我们将一个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在“五一”以后有一个小学期,全院学生利用这将近2个月的时间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选修,学水墨的可以去学雕塑,学雕塑的可以去学设计,满足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需求,为他们的综合创造提供条件,现在老师跟学生一样处在新知识的起跑线上,年轻学生的信息甚至来的比老师快,比老师多,所以必须建立更加宽阔的交流平台,这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具体到学科内容,我想在范畴上不会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有几个原则,一是要扶持新型的、边缘的、交叉的、综合的专业,这是一个趋势。二是要把着力点放在营造学校整体的学术氛围上。
谈
未来
着力发展“四柱三层”
勇于站在时代前沿
Q
北京晨报:您能否谈谈下一个百年,中央美术学院有哪些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范迪安:学科+学术是我们的工作目标,所谓学科就是指在教学中要体现出来的实体,学术则是从我们的研究创作上体现出来的精神高度。再形象一点,应该是“四柱三层”,“四柱”就是我们目前的四大学科,造型、设计、建筑、艺术人文,“三层”是指纵向的三个层面,本科教学、硕士生教学和博士生教学。以往我们在层次方面研究的少一点,以至于一个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的所学后劲不足。通过成立研究生院,在研究生层面加强理论思辨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给研究生不同的定位。
与此同时,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说我们要求硕士生导师不仅开自己学生的课,要开整个研究生院的课,博士生导师更要开这种课。比如说中央美术学院去年有一个动作,说起来可能是在艺术院校中的第一个,就是我们放开了博士生导师的遴选,过去博士生导师是教授里面经过各种程序选拔的教师,现在所有的教授都具备带博士的资格,但是当年能不能带博士取决于你提出来的研究方向和命题是不是在学术上具有领先性。我们通过遴选博士生导师开设的课题方向来决定招生。这个调整也是一个杠杆,使得我们教授老师们注重自己在学术上的追求高度,敢于开宗立派,勇于站在前沿,提出课题,由此摸索出一整套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
?END?
○
饺子君/编辑
○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