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云南省古树茶面积与产量真相调查,妖魔化茶树年龄可以休矣!-读茶记
冯天魁理性,客观,深度。在这里,读懂中国茶。长按右侧二维码,与这个行业同频。
云南省古树茶面积与产量真相调查,妖魔化茶树年龄可以休矣。都去胡吹古树茶,这个行业是没前途的。
本文授权转载自:请上帝喝茶工作室
一、古茶树定义
2005年3月在中国召开的古茶山国际研讨会上通过的《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建议稿指出:古茶树是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半驯化的人工栽培型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园中的茶树。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主流的看法是只要百年以上就可称为古树,少数玩家认为要树龄300年以上才算。但我的观点是,即便按百年来算,云南古茶树面积也非常稀少,应该将古树茶的种植年限放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也就是1950年之前种的茶树都可以算古树。
二、宣传数据
以下为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政府部门外宣的主旋律数据:
西双版纳现有古茶园8.2万亩,现存的古茶树资源绝大部分是栽培型的,野生型古茶树仅有零星分布。
普洱市境内古树茶面积达83187公顷,约合124万亩。其中野生茶树居群78633公顷,是普洱茶产区中最大的;古茶山12123公顷。
临沧市因临澜沧江而得名。境内共有茶园总面积130万亩,其中,野生古茶树群落40万亩,栽培型古茶园65万亩(百年以上古茶园9万多亩)。
通过数据看,版纳州的水分较小;普洱市极大地夸大了野生茶面积,栽培型古茶面积也非常水;而临沧过于吹牛(所谓的“栽培型古茶园65万亩”,其实是将大量的老茶园以及用古茶籽育种的小茶苗算进去,而其提到的“百年以上古茶园9万多亩”水分较小)
二、实际数据
云南现存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千年以上古茶树30余棵,占全国的40%以上,100亩以上连片古茶园面积达20余万亩。
(一)西双版纳州
(这是版纳州对外宣传的主流数据,还是有许多水分,只是相对于临沧与普洱要诚实许多)
1、行政区域分布
西双版纳州现有古茶园82 234亩,分布于两县一市的19个乡镇100个村寨之中。其中:勐海县古茶园面积最大,有46 216亩,分布于全县12个乡镇的37个村寨;勐腊县有古茶园面积27 793亩,主要分布于该县北部的象明、曼腊、易武三个乡的46个村寨;景洪市古茶园面积较少,有8 225亩,分布于基诺、勐龙、勐旺、景洪四个乡镇的17个村寨。
古茶园大都分布在经济较落后、交通不发达的山区、半山区乡,分布区域内居住的民族主要有汉、基诺、布朗、傣、哈尼、彝族、拉祜等。古茶园分布面积较大的乡镇有:格朗和乡15 000亩,象明乡9 721亩,布朗山乡9 505亩,易武乡8 279亩,勐混镇8010亩,勐龙镇5 170亩,基诺山乡2 900亩。全州古茶树树龄从100年到1700年不等,但大多数在200~500年之间。
2、地理环境分布
西双版纳州古茶园分布面广。古茶园分布区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为红壤、砖红壤.pH值在4~6.5之间,茶园中大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古茶园海拔分布从。760米到2 060米,海拔高差较大,有1 300米。最低海拔在勐腊县曼腊乡曼乃新寨.最高海拔是勐海县勐遮镇、巴达乡、打洛镇交界处曼摞黑山。
3、茶资源分布
西双版纳州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既有野生型古茶树,也有栽培型古茶树;既有大叶种古茶树,也有小叶种古茶树;树型有高大乔木的,也有小乔木的;有树高23米以上的,也有1米以下的;叶形有大叶的,也有小叶的;有圆叶的,也有长叶的;芽叶色泽有绿的,也有微紫的;叶腋色泽有绿的,也有红的等等。
总的来说。西双版纳州古茶资源的分布特点是:一、现存的古茶树资源绝大部分是栽培型的,野生型古茶树仅有零星分布。
二、栽培型古茶树中,绝大部分为大叶种,仅在勐腊县象明乡、景洪市勐旺乡有部分小叶种茶园或单株。
三、从树型来看,勐腊县古茶树多为乔木型,勐海县和景洪市古茶树多为小乔木型。如勐腊县曼腊乡曼洒村委会杨家寨森林中生长着一株高为23.5米的大茶树,可谌称为至今世界所发现的栽培型非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中最高的大茶树。所发现的古茶树资源,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类型之丰富,为世人所属目,它是生物资源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依据中山大学山茶属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的分类,西双版纳州分布的茶组植物初步可分为普洱茶(C.assamica)、茶(C.sinensis)、勐腊茶(C.manglaensis)、多萼茶(C.multisepala)、大理茶(C.taliensis)、苦茶(C.var.Kucha)、滇缅茶(C.irrawadiensis)七个种或变种。普洱茶在全卅茶区均有分布,其他茶种仅零星分布。
(二)临沧市
1、栽培型古茶园:临沧市有百年以上树龄的栽培型古茶园约有23160亩,其中凤庆10600亩、云县5460亩、临翔区5000亩、双江县2000亩、沧源县100亩、耿马、永德、康镇等均有分布。(这个数据是临沧早年对外公布的数据,水分较少)
2、临沧市具有代表性的古茶园(除了凤庆数据水分较大外,其他茶山数据比较真实):
凤庆、云县一带岔河村古茶园群、漫湾白莺山古茶园群、石龙村古茶园群;临翔区邦东古茶园群、大石古茶园群;双江勐库芒洪至冰岛一带古茶园群;永德古茶园群。
凤庆古茶园:凤庆小湾镇3200多年的香竹箐古茶树身边,56000亩古茶树再揭茶乡神秘,凤庆15 个乡镇均有野生古茶和栽培型古茶树分布,成林成片,随处可见。2005 年普查结果表明,这些古茶树主要分布在小湾镇香竹箐、大黑龙潭,腰街乡星源,大寺乡路山、清水,勐佑镇新林,诗礼古墨,永新乡团结、龙竹山、羊头山,三岔河镇柏木和雪山镇的黄竹林山等地。全县有大小野生古茶树群落17个,有野生古茶树群落面积31000多亩。连片野生古茶树生长在诗礼乡古墨后山,永新乡团结村大尖山、羊头山、鲁史镇古平后山、三岔河柏木和雪山镇黄竹林箐等地。栽培型古茶树 6 个群落,面积 3000 多亩,分别生长在永新乡团结村、大寺乡平河村等地。全县有百年以上到五百年之间古茶园 8 大片,分别生长在小湾镇香竹箐、大寺乡平河村等地。
勐库大叶茶因产于云南省双江县叫勐库而得名,亦有称双江勐库种。勐库种系两百年前,由西双版纳大茶山移苗引种繁殖的。由于引种时,经过挑选,引种地区比较集中,因此品种纯度高,以致目前勐库种还保持着较高的品种纯度,品种纯度达到80%左右。茶树为有性品种,能保持如此之高的品种纯度,在我国茶树品种资源中,实属罕见。勐库种,在云南又称勐库大叶茶,属于有性群体品种。植株乔木型,主干明显,分枝部位高,树姿开展,生长势强。
冰岛村古茶园: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双江勐库土司派人引种200余株,成活150余株,1980年调查时尚存首批引种30余株。据2003年3日调查,冰岛村古茶园先后种植的茶树1000余株,形成勐库大叶茶群体品种,成为向凤庆、云县等地古树茶的传播源头。其后代在临沧繁衍60多万亩的规模,是名符其实的勐库大叶种的发祥地。
白莺山古茶园:往于云县漫湾镇白莺山古茶树类型多,规模大,栽培时间长,分布于白莺山村、哨街村委会周围,海拔2217m,分布面积近3000多亩的近2千株古茶树,有的树龄超过400多年,显示了从野生型到栽培型的进化过程,是茶叶栽培史的缩影。白莺山及其周围地区的古茶资源被专家定义为银生茶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种质资源库。白莺山原为布朗族世居之地,茶从古至今都是布朗族的主要生活来源。
邦东古茶园:位于临翔区东部、澜沧江西岸、临翔大雪山东面,北面是大朝山水电站,由于气候的关系,这里茶树并不十分高大,但是颇具沧桑感。邦东多石头,而且巨大无比,茶树就在满布巨石的环境中生长,构成一种奇异无序的自然群体。
大石古茶园:位于云县大朝山西镇南部,与临翔区邦东乡沿澜沧江连成一线,因石头多而大,故名。茶树就散种于满布大石的山坡上。这里有临沧市独有种大苞茶,茶树高11米,胸径0.76米,树龄约210年。
永德古茶园:德党、明朗、勐汞、勐板、乌木龙、大雪山、崇岗、班卡等乡镇海拔在1700米至2200米之间的地区都有古茶树生长,比较连片集中的古茶园在乌木龙乡新塘村境内,面积约1500亩,古茶树树龄最长的已有上千年历史。
(三)普洱市
2007年普洱市的对外公布数据显示:普洱市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乔木古茶园36万亩。这个数据还是有水分,但比现在宣传的124万亩要真实太多。
至于古茶山,以前宣传思茅八大茶山,现在宣传“普洱市26座古茶山”。
26山为:老仓福德古茶山、金鼎古茶山、漫湾古茶山、御笔古茶山、哀牢山西坡古茶山、振太古茶山、老乌山古茶山、田坝古茶山、勐大古茶山、马邓古茶山、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黄草坝古茶山、联合龙塘古茶山、团结古茶山、须立贡茶古茶山、龙坝古茶山、通关古茶山、坝溜古茶山、迷帝古茶山、景星豪门古茶山、困鹿山古茶山、国庆古茶山、景迈古茶山、邦崴古茶山、文东古茶山。其实许多古茶山没多少古茶,最多只能算古茶园。
三、古树茶种植面积与产量分析
(一)云南的五代茶园隐藏的种植区域、年份、密度与面积的秘密
以下关于五代茶园的介绍,引用自云南著名茶叶专家张顺高先生的文章。
这五种茶园就是:混林茶园、满天星式纯茶园、等高条植茶园、速成高产茶园和生态茶园。
1、混林茶园:
这类茶园建立于汉末至清代中叶,是最古老的茶园结构模式和最古老的茶树栽培农艺技术,茶树与其他一些林木混种,同时长成,茶树间距1.67m见方,挖穴单株种植,每亩100—200株。西双版纳、普洱市等地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属于这种类型。这类茶园以多种植物成分、动物成分、微生物成分组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持了良好的环境。它带有采集农业的印记,由于生产的需要,先民们把茶树从森林中迁移出来,在茶树原有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种植,反映出在栽培技术上持有谨慎态度。
2、满天星式纯茶园:
在云南的凤庆、临沧、云县、景谷、景东等地都是这种模式,这些茶园大都建于晚清和民国时期,它们的成分结构单一,除茶树之外,别无其他;棵对棵,顺山坡栽种,3~5市尺一株,每亩200~600株。这种茶园产生之初,或许是一种技术进步。它的产生根源是商品生产的巨大发展,经营者要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混林茶、混农茶作为副业性的商品生产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了,必须向主要副业和专业生产转变,茶树必须从林子里走出来,茶园中的其他效益低的植物必须清除出去,为在单位面积上少投入、多产出,势必要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管理水平,于是纯茶园就出现了。纯茶园在我国东南文化与商品发展较早的地区出现较早,在西南较晚。纯茶园与大茶区应是同时出现。大规模的茶区产生,由于制茶烧柴对林木的消耗,造成区域生态退化;纯茶园以其单一结构天生的生态脆弱和经济不稳成为致命的痼疾,是茶园结构演变史中偏离生态目标最远的模式和技术。
3、等高条植茶园:
这种茶园和技术早期可能是在中国东南形成,在新中国诞生后,输入西南,它是现代茶园结构和农艺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家把大量科技人才输送到云南,特别是在毛泽东的“农业八字宪法”的指导下,在60年代开始发展等高条栽、合理密植的新式茶园,这种茶园,从茶树本身改善了茶园种植结构,第二次提高了密度,每亩种800~1300株,与坡向垂直,等高排列。有的还开了梯台,提倡在茶园种遮阴树、防护林,设排水沟,修建道路等,加强了水土保持功能,提高了单位产量和效益。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中国包括云南所建立的茶园都是这种模式。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专业茶场。在云南,这种茶园有70万亩。
4、速成高产茶园:
随着全球人民生活水准的迅速提高,社会需求不断推动茶叶生产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萌芽、60年代酝酿、70年代研究形成成套理论与技术,80年代推广应用的速成高产茶园,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茶叶生产的落后面貌,缩小了我国与先进产茶国的差距。这种茶园是在等高条栽的基础上,以土肥为基础、以密植为中心,把握好修剪养蓬采摘的技术关键,进一步把种植密度提高2.5~4倍,每亩3000~5000株,以高标准、高质量作建园指导思想,以高投入、快速高产出作建园原则,在云南推广120万亩,在川、黔、江、浙、琼等省区亦大量推广,这些茶园,是现在提供产量的主体。速成高产茶园在设计中提出了多样性结构要求,但主要目标是快速高效。
5、生态茶园:
1986年,作者根据农业发展趋势和茶叶生产现状,在自己多年的实践基础上和胶茶人工群落的启发下,提出了生态茶园的思想。以《生态学学习笔记》为题,发表在《云南茶叶》1986年生态学专辑上,以后又在“亚洲森林农田系统研讨会”、中国茶叶学会成都年会、《西南农业学报》上交流,得到了许多同行的赞许。
这种茶园结构的出发点就是,在进一步发展茶叶商品生产的大趋势中,在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使茶园结构稳定,经得住自然的考验和市场的波动,如何让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如何使环境质量不再下降,生态有所改良,资源能永续利用,茶区人民能长乐久安。
这既牵涉到茶园的结构,也牵涉到茶区的生态经济结构,于是就提出了生态茶园与茶叶经济生态园这两个概念。从1986年开始,在云南省茶叶综示区,勐海、澜沧、双江、腾冲、潞西等出口茶基地县建立起七千多亩的示范园,带动周围约一万余亩,估计现在以这种模式建立的茶园至少在15万亩以上。
这种茶园,在云南叫第五代茶园,这种农艺称为第五代茶园技术。
综上所述,各种茶园结构形式均取决于不同时代的农业生产水平,是不同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反映,在它的变化的背后,都有社会需求在控制。茶园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它由以茶树为主体的生命系统和由光、热、水、气、土、生物等因子结合在一起的环境系统所构成,它的结构演变由从事茶叶生产的人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来导向,真正的制导因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人们对三大效益的认识。
茶叶生产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受经济规律的严格支配。当人们的认识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与科学知识的限制,尚不能深刻洞察生命系统对环境系统的依存关系时,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经济效益)表面上高于重于生态效益的现象,会诱导生产活动偏离生态稳定性的运动轨道,最后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这一原理可以为某些文明消亡作出解释,也是茶园历史结构演变的认识根源。
(二)通过五代茶园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
1、云南古树茶主产地有:勐海、勐腊、澜沧、双江、临翔、云县、凤庆、永德、昌宁、景东、景谷、镇沅。其中,勐腊、勐海与澜沧的景迈早在明清时期就大面积种茶,双江的勐库西半山种茶很早,但真正大规模种茶始于清朝道光以后,勐库东半山、凤庆、临沧、云县、景谷、景东都为满天星纯茶园,这些茶园大都建于晚清和民国时期。
2、云南种茶历史悠久,种植区域广,但长期以来商品化程度低,都是作为副业,以自用为主,交易为辅,都为零星种植,成片的古茶园少。云南最早的商品茶基地诞生于明朝后期的古六大茶山,但其真正大规模种植始于清朝雍正年间以后。清朝光绪以后的清末民国,云南茶产业真正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商品化时期,其标志就是满天星纯茶园与藤条茶采养法的出现,澜沧江中游两岸的景东、景谷、镇沅、双江、凤庆、临翔、云县的古茶园大都是在清末民国发展起来的。
3、云南树龄几百年成片的古茶园极少,现存古茶园大部分是清末民国种的,也就是以树龄70年到150年的居多。
4、古茶的树龄如果一定要百年以上,其数量非常少,我的观点是放宽到新中国成立前,即1950年前种的茶树都算古树茶。
5、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云南种了70万亩等高条植茶园,这就是现在所谓的老茶园。
6、目前,全省包括野生型、过渡型与栽培型在内的古茶园有27万亩。据我估计,栽培型古茶树最多15万亩,其中百年以上的古茶最多3万亩,其余的为树龄66年到99年的古茶。
古树茶亩产方面,要看茶园的商品化种植程度,采用满天星纯茶园结合藤条茶采养法的茶园,一年亩产可达30—50千克,而自然放养的混林茶园产量极低,过度采摘与管理的混林茶园产量可达20公斤,取平均值为20公斤。
按15万亩栽培型古茶计算:年产量=150000亩*20千克/亩=300万千克(3000吨)
按亩产春茶8千克、夏茶7千克、秋茶5千克分别计算:
春茶=150000亩*8千克/亩=120万千克(1200吨)
夏茶=150000亩*7千克/亩=105万千克(1050吨)
秋茶=150000亩*5千克/亩=750万千克(750吨)
按3万亩百年古茶计算:年产量=30000亩*20千克/亩=60万千克(600吨)
▼编者推荐:
扫码加读茶君个人微信
希望他的朋友圈分享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