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了解领导的习惯,并不是拍马屁!-办公室工作

冯天魁
进入机关,常有好心的“老前辈”,教给“机关生存指南”。也有部分人表示,这些“枷锁”套不牢也学不来,“我就是我,爱咋咋地”。
作为曾经的同道中人,还是担心初出茅庐者,“我就是我”能否坚守初心。其实,不管体制内外,原理都只有一个:适者生存,适者成长。
学好方言是王道
机关干部要“入鄉随俗”,到了新地方新单位,就要适应其风俗习惯,并尽快适应岗位角色履职的现实要求与长远需要。
比方说,有新人到了喜欢说方言的地方,不屑于入乡随俗去学方言,偏要说普通话。现实是:南粤大地,响当当的方言就有广州话、客家话、潮州话,乡村民间日常往来沟通基本上仍是在说方言,乡村干群之间亦多如此。
小董从北方调来珠江三角洲乡镇机关工作七八年,一口普通话说得流利,但就是一直听不懂广州话,更谈不上说了。
平常下乡进村,与村干部及百姓面对面沟通,对方说完,同行的领导某些时候会询问,小董啊,要不要找个人翻译一下?有时,也有同事会充当现场粤语翻译,一句一句地帮忙译成普通话,让小董不会一个人“矇查查”。但这样一来,不仅弄得小董十分尴尬,也让领导同事时常感到不快。
多年前有一次,单位一把手从外面打电话回办公室,恰巧其他同事都去办事了,只有小董一人。一把手说的是广式普通话,电话里说中午要接待一帮客人,吩咐小董迅速落实预订8围(台)午餐。一把手在电话里还急匆匆地叮嘱,“8围,是8围啊!”说完就挂了电话。
这一边,小董听到的想到的却是“8位(围)、8位(围)啊”,随后通知机关食堂按照8位客人的标准准备午餐。中午时分,当一把手陪同几十名客人浩浩荡荡回到餐厅时,现场气氛的凝重,就可想而知了。小董当场被批评了一顿。
从此,单位里好多重要工作都没再安排小董参加。
中国地大物博,至今仍在流行的方言数不胜数。曾有老前辈写的回忆录,谈到他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体会,认为汉族干部要做好群众工作,就要懂得用地方语言与群众沟通,才算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
适应领导的工作习惯体现尊重
体制中人特别注重团结的形象、团结的力量。体制中新人到了新地方新单位,即使你去当一把手,即便是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都绕不过与身边人工作习惯互相适应的这个坎。
老友小方曾经在乡镇机关做过办公室主任好多年,在乡镇几任一把手眼里都是不可替代。
比如,小方所在乡镇一把手每一次变换前夕,只要新来的一把手人选宣布后,他都会向新来的一把手原单位同事了解其领导作风和日常习惯等,以便尽快适应新领导的新作风。
例如,简单的办公室日常接待应酬座位安排。小方说,有的乡镇一把手是喜欢让镇长坐在自己右手边的位置,而有些一把手,坚持要让镇长坐到自己的对面座位上去的。这些看似小事,若是事前没有了解和沟通,往往会弄得大家都不快,甚至就此埋下心结。
即便是一家人,夫妻、父子、祖孙之间,日常生活习惯也少不了相互适应、相互融合,何况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单位同事之间呢?能够一路走上领导岗位的,多少都养成有自己的风格与工作习惯。体制中的新人适应工作,首要是先适应单位领导的工作习惯。小方说,这不是拍马屁,是最基本的尊重。
小方说,有的一把手开会讲话喜欢说群众语言,让参会人员在开心一笑中去感悟去醒悟;有的一把手开会中会引经据典、谈古论今,习惯讲故事说道理。这样,办公室在帮助一把手丰富讲话稿时,如果没有对号入座、按需供给,习惯讲故事的领导讲稿里面一个经典故事也没有,文稿撰写得再好,也是难以得到全面认可的。(来源:《廉政瞭望》 作者:蓝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