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二十四节气之首-自耕园蔬
冯天魁
—感恩有你,关注持续!
立春,俗称“打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首个节气,时间一般在公历每年2月4日前后。
中国古代历法主要按照月亮圆缺的朔望规律定月,月亮圆缺一次为一月,每月朔日为初一,人们形象地称呼为“阴历”,因其产生于夏朝,习惯也称“夏历”。后来,古人又发现北斗七星斗转星移中,斗柄旋转一圈正好是一年,而斗柄每年所指相同方向时气候也基本相同,于是节气慢慢出现。古代天文学家最早将北斗斗柄在每晚子时(现在23点正)指向正东作为“春分”节气,以春风为起点按照斗柄旋转顺序(顺时针方向)将旋转轨迹虚拟为一个圆,再把圆的360度按每份15度划分成24等份,这就是24节气,两个节气间相隔日数为15天左右,即每天子时北斗斗柄所指方向会旋转约1度。同时将斗柄指向正东确定为春风,斗柄指向正南确定为夏至,斗柄指向正西确定为秋风,斗柄指向正北确定为冬至,将介于中间平分直角成45度角的四个节气确定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日,这四个节气日同时也是四季的起始点。这样,四季分明,节气固定。由于北斗旋转1圈(即1年)为365天,与太阳黄经360度的误差,就造成了24节气在公历时间上不是固定时间,出现“大致相差一两天”的情况。古籍《冠子·环流篇》对此有详细说明。
由于24节气可以指导人们种植农作物,因此这个历法人们也叫“农历”,也有星象学家称作“星辰历”。24节气历虽然是古人根据北斗星斗转星移制定的,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24节气与公历日期基本相符,可以说24节气历是“中国版”的公历。
现在世界上通行公历是罗马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确定的“太阳历”(也称儒略历或阳历),它以太阳距离地球远近记月,6月为北半球白昼最长的月份,12月为夜间最长的月份;以两者间距为半年,重现相同那天相隔时间为1年(也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公历与伊斯兰历是现在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历法,中国从1912年开始改用公历纪年。
我们知道,“数九”是指从“冬至”节气这天开始的,每9天为“一个九”,共数九九八十一天。而一个节气大约为15天,冬至到立春经历3个节气是45天,而前五个九合起来也是45天,所以“六九”的前一天与立春往往是重合的,所以民间就有了“春打六九头”的说法。比如,2015年2月4日“立春”,明天即2月5日是“六九第一天”。
立春在我国民间属于重要传统节日。“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从立春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尤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与24节气关联度很高,自古就有“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俗语。唐朝诗人李远曾作《立春日》描写春天到来的情景:“暖日傍帘晓,浓春开箧红。钗斜穿彩燕,罗薄剪春虫。巧著金刀力,寒侵玉指风。娉婷何处戴,山鬓绿成丛。”
“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从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在立春当天举行迎春仪式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古时候立春这天皇帝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国家对这种祭祀是非常看重的,基本与战争并列,《左传》里有句名言:“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同时普通百姓在这天也要举行祭祀活动,渐渐迎春活动成为全民的行为。
其实,中国称呼了2000多年的“春节”就是立春日。西汉初年,历法沿用秦朝规定,全年以10月开始作为一年的起始,这样在准备进行年终岁尾祭祀时正好是粮食秋收时期。汉武帝刘彻深感历法影响农时,于是将与立春最近的那个阴历月份定为全年起始月,称为“正月”或“一月”,正月初一定为“元旦”,“元旦”头一天为“除夕”,“立春”那天称为“春节”。人们生肖属相从“立春”那天的“春节”开始算起。从此中华民族2000多年来一直延续这样的传统,直到100多年前中华民国成立。同时受汉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和越南,直到现在仍然沿用汉朝的传统。
1912年,清朝被推翻后,传统文化遭到排斥,民国政府为了向西方看齐,把西方的洋历新年定为元旦,原本的农历新年元旦改为春节。这样立春就不能称呼“春节”了。好在农历大年这个对老百姓较为看重的节日虽然改个名,但仍然过着,于是人民也就认可了。
立春在北方有“啃青”的习俗。在这天将生胡萝卜或者苹果洗净,全家人坐在一起每人吃一块,在官方称作“咬春”。而著名面食“春饼”,也是这天人们为了“咬春”而做出来的。
———征文持续,欢迎毅然决然投稿支持———
互动话题:说出您最想吃的妈妈的私厨,请私信回复“自耕园蔬”公众号,精美礼品等您拿!!!
关注并转发就是对小编最大的姿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