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书香蕴藉——刘洋老师带我们走近杨绛先生 【书香吉林讲书堂】百年风华-书香吉林
冯天魁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们无需求证这段文字是不是先生的百岁感言,只需知道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人生智慧。
题
?2月25日,新春佳节后第一场书香吉林讲书堂。“小木屋”里挤满了书友,温暖而亲切。平日里不善言辞的刘洋老师,娓娓道来先生的点点滴滴。我想:关于近世纪“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我们共同的杨绛先生,每一位书友除了缅怀之情,更多的是敬佩吧。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小名阿季,江苏无锡人,出生在北京。杨家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寒素人家”。
杨绛先生创作了戏剧《称心如意》、《弄真成假》等、翻译西班牙文学名著《小癞子》《唐吉诃德》、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整理丈夫钱锺书的手稿,创作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我们仨》等众多文学作品。
关于教育,在杨绛百岁诞辰前夕,《文汇报》的记者采访她时问:怎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
杨绛说:“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其实杨绛先生从小受到了来自家庭的良好而开明的教育,父亲杨荫杭、母亲唐须嫈对她的言传身教,让她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良多。
杨绛先生与钱锺书的相遇、相知、相爱,没有太多的波澜,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温暖隽永。那一句“不要紧,我会……”,换做是谁,都会融化其中吧。
在国内日寇嚣张,大片国土沦丧之际。1937年11月,杨绛的妈妈得了恶性疟疾,死于逃难期间。钱家也在逃难。拥有众多更好选择的杨绛先生一家,惦记着国和家决定回国。
先生在《我们仨》中写道:“我们为国为家,都十分焦虑。奖学金还能延期一年,我们都急要回国了。当时巴黎已受战事影响,回国的船票十分难买。我们辗转由里昂大学为我们买得船票,坐三等舱回国。那是一九三八年的八月间。”
对丈夫锺书的辞世,对女儿圆圆的离开,对自己的境遇,对生活的坎坷,对世界的浮夸,对人生的起落,也许先生伤心过,但却从没有悲观和绝望过。先生是拥有大智慧的女人,她游刃有余的打点着生活给予她的一切,无论好与坏,悲与喜,聚与散。
先生食着人间烟火,却不沾染世俗的尘埃,她有自己的小日子,她有自己的小世界,“我与谁都不争,与谁争我都不屑”。如果生活没有给先生绝对的厚待与公平,先生却给了自己永恒的平和与从容。
发言摘登:
李波:刘洋老师用诗一样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杨绛先生的一生;用“百年风华,书香蕴藉“高度概括了杨绛先生的卓世才情、相守相敬的爱情、斐然的文学成就。杨绛先生用爱和奉献,为丈夫和女儿撑起一片晴好的天空,她是世上最贤的妻;杨绛先生终生热爱读书、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大量文学作品,她是世上最才的女。她与世无争、超越世俗、淡泊名利、品格高洁,一生坚韧、从容、温婉、睿智、宁静、文雅……
我们缅怀思念杨绛先生,期望从先生的生平、文字、话语中,感悟她留给我们的美好和温暖!杨绛先生,向您致敬!
讲书人简介
刘洋,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图书出版部主任。吉林人民出版社全民阅读编辑部主任、学术文化编辑部主任。曾获第二届韬奋杯吉林省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优秀奖、三届吉林省新闻出版单位青年编校大赛二等奖。责编图书《粮道》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图说世界绘画》《大学 中庸讲读》《文明:孔子的君子之道》等图书曾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
讲书人刘洋荐书
1
《杨绛 永远的女先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杨绛先生去世后,和她有过接触的人对亲历的和先生有关的往事的倾情讲述,有些事可能是先生生前忘记提起的,有些事可能是低调的她想起也不愿如此“夸”自己的,而这些事可能是传记作者不知道的。这本书选篇的一个原则是,所有入选文章均为首发。所以,如果想多视角了解杨绛先生,不妨读读这本书。
2
《我们仨》(三联书店,2003年版,杨绛著)这是一本如此温情却又如此忧伤的书。说它温情,是因为它回忆了一个最平凡不过的三口之家的往事,这个家,很朴素,三个人,很单纯。他们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三个人在一起,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说它忧伤,是因为终有一天,我们仨失散了,女儿走了,丈夫走了,留下八十多岁的老人,只能在重温往事中,和家人相聚。读完,让你忍不住感慨,“我们仨”这个词,如此平常,却又如此珍贵,因为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无法找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