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书香|寻源访古记:白塘洋尾村-海峡都市报新莆田
冯天魁
N李福生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洋尾村位于莆田市涵江区白塘湖畔。洋尾村780户人家居住在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因地处莆田北洋平原之通海处,故称“洋尾”。洋尾村地势平坦,村落环白塘东、南、北三面而建,有李角、塘边、西林、东墩、霞楼、西墩六个自然村,其中以李角自然村为中心,南接东墩,北挨后头,南连西林、塘边,西望西墩。各自然村有聚有分,连接白塘,点缀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情,此村是白塘李氏族人聚居的一个古村落,抗金英雄李富和商界李嘉诚的祖籍地。2003年1月,白塘镇洋尾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三座古坊 完好保存至今
走进洋尾村,村落间水网密布,石桥飞架。沿着古官道一路行来,随时可见村内古民居、古祠堂、古宫庙、古牌坊交错成趣,这些文物古迹融入了宋、元、明、清各朝代文化元素,说明该村历史文化历代绵延,内涵深厚。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是莆田李氏的发祥地。
据说唐武则天称帝时,李唐皇室一枝避乱来到兴化,生息繁衍,蔚成望族,其后代最著名的就是宋时抗金将领李富。靖康之变,金兵南侵,破汴京,虏徽钦二帝。李富虽已年逾不惑,值国家危亡之际,毅然毁家疏财,招募兴化子弟三千,循海路北上抗金,编入韩世忠所部,随后接连攻城复地,屡建战功。因南宋王朝甘于偏安一隅,主降派秦桧迫害异已,李富空有报国宏愿,甚而自身难保,逐辞官回乡。返乡后李富热心公益事业,修桥办学,围海垦田,造福桑梓,先后建造石桥达三十四座,至今还在发挥作用。乡人竞相传颂,乐善之士必推李制干(李富的官职)为第一人。
李富故居
洋尾村李富祠及其相关文物较为丰富,完整地保存至今,与古民居交相辉映,是这个村的一大亮点。洋尾村曾有七座古坊,在李角自然村有三座古坊至今保存完好,分别是佥判第坊、白塘科第坊和柏府归荣坊。
佥判第坊
佥判第坊坐落在李角自然村。始建于宋代,系李富次子、承直郎惠州佥判李廷耀所建,明代重修,砖木仿楼阁结构,穿斗式歇山顶,两边墀头建有两阙(墙头厝)的假墀,古色古香,东西向,面宽一间,进深三柱,保留宋、明建筑风格,占地面积15.3平方米。被列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塘科第坊
白塘科第坊始建于明代,清修,保存明代部分原构件。由李廷梧御史之父李长源创建,南北向,南临白塘湖,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悬山顶,存明代“白塘科第”木匾,“白塘科第坊”系明代书法家周瑛书写。白塘科第坊的梁坊上刻录有密密麻麻的李氏后人,自宋到清上科第者四百多名。凡是被刻录在白塘科第坊上的先人都是有功名成就的。“白塘科第”与李氏辉煌的科举历史息息相关,则成为这个历史名村的又一特色。2001年福建省文化厅和白塘镇人民政府下拨专款,以及印尼力宝集团总裁李文正、江口镇李鹏飞等宗亲捐资重修。被莆田市人民政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鳌壶会秀碑》,碑高2米,宽0.6米,明正德丙子秋监察御史清江周宣书,现保存在白塘科第坊旁。
柏府归荣坊始建于明代,是明代成化进士、广东按察使佥事李元镇立,尚存原始建筑,东西坐向,面阔一间,进深三柱,抬梁式悬山顶,其石柱具有元代风格。
四座古祠堂 各有特色
在这个古村落中,还有李富祠、李氏大宗祠、州牧祠、祁阳祠四座古祠堂。
李富祠位于东墩自然村,又称李制干祠,原为李富故居,后改为祠堂,祠堂坐北朝南,由门厅、砖埕,前殿和正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顶,始建于南宋,明重建,清朝以来经过多次重修,尚存明代建筑风格,占地面积380平方米,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中存放着宋代进士王进之书写的“种德传心”匾额,李氏人祖祖辈辈积养的开拓、坚忍、善良、自信,都凝聚在这四个字里。祠中来还收藏明嘉靖五年立的《永思堂记》碑,圆首篆额,楷书碑文,碑高2.2米,宽0.85米,明刑部尚书林俊撰文,陈寿征书篆;还存放宋赠殿前都统制司制干李公墓道碑,系明正德十四年裔孙承恩为李富之父泮公所立,解放后因墓被毁,后裔把石碑运回祠中加以保护。
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位于李氏自然村,始建于明代,为厅事故址构立祠堂,设立五龛,昭穆自古,功德依然,是李氏后裔呼拜之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建,尚存清代建筑,部份明代原构件,坐北朝南,由大埕、前殿、正殿组成,中间以天井相隔,天井边为拱栅式两廓,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单檐悬山顶,占地面积350平方米,被涵江区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李氏大宗祠
祠堂中藏有《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明弘治二年(1489年)立,刑部尚书彭韶撰文,周文通书丹。王进篆额,碑圆首,高1.85米,宽0.90米,《重修大宗祠碑》清乾隆二十八年立,篆文书额,楷文碑文,碑圆首,高1.83米,宽0.90米。
州牧祠
州牧祠位于李角自然村,建于清乾年间,尚有原始的建筑物,为纪念直隶司马李光文祠堂,祠堂坐北朝南,由砖埕、门厅、天井、主殿组成,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悬山顶,天井边为两廓,占地面积338平方米。
州牧祠
2003年,福建省文化厅下拨专款重修。祠堂内藏有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初九日岩斋公暨安人林氏封赠敕命和石轩公暨字人罗氏封赠敕命圣旨匾额二块。祁阳祠为纪念明代湖广永州府祁阳县知县李龙所建,长房子姓岁时致祭,瞻竭于斯,坐北朝南始建明代,清代重修,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跑廿六”闹元宵 民俗风情浓
走在洋尾村村道上,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特色古民居:衣德堂位于李角自然村,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现存为原建筑,系安平镇守备,海坛镇游击,敕封骁骑将军李殿臣宅第,坐北朝南,面阔七间进深。三个天井,抬梁穿斗结构,悬山顶,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宅前砖埕面积325平方米,具有莆仙豪宅特色。
李光文宅,位于李角自然村,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现存为原建筑,坐北朝南,面阔5间,两进深,抬梁穿斗结构,悬山顶,三个天井,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具有清代莆田五间厢民居特色。
梯云楼
大厝里一座园里一座头前横二座,均在李角自然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两进深,抬梁穿斗结构,悬山顶,三个天井,占地面积各360平方米左右。
这些文物古迹,古朴中透出凝重,使白塘洋尾村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生动记录了古村落留传下来的各类历史记忆和劳动创造,成为重要的民族文化艺术结晶,突显古村落地域特色。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这些寄托浓厚乡愁的古坊、古建筑陆续得到了修缮。
白塘洋尾李制干祠
洋尾村里许多人家的门上都贴着一幅对联,上书“制干家声大,安王世泽长”,表明李氏族人的家世历史渊源。洋尾李氏诗礼传家,家学渊源,小小一个自然村,自宋至清有进士98名,举人62名,职官216名,其中有宋代李富(殿前统制司干办)、李振(出使高丽副使)、李廷耀(广东惠州佥判)、明代李元镇(广东按察司佥事)、李廷梧(大理寺左寺丞)、清代李殿臣(海坛总兵)、李光文(直隶州司马)等名人。并有大量的文物留传至今,清康熙年间修编的《白塘李氏族谱》是洋尾李氏留传下的价值较高的谱乘,其中还有有关妈祖信仰的珍贵资料,曾被省文物局选送参加台湾妈祖文化文物展,并记载了白塘李氏繁衍世系和迁徙的历史等。李富后代家族不仅子孙昌盛,人杰辈出。商界巨子李嘉诚、李文正都是李富的后裔,还有不少人活跃于当今的政界、学界中。
梯云楼边,“红旗”为石拱桥标上了时代的印记
“乡村有历史才有生命,有文化才有灵魂。”洋尾村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民情。这里还有“跑廿六”闹元宵的特殊性。正月廿六日,洋尾村成为莆田闹元宵最迟的一个村,用灶火“马队”扮“八佾”在村中巡游。各家各户在门口排下香案,点燃灶火,各社宫内排满“斋菜”供品,每户雇马一匹,由小家装扮“八佾”或着古装扮历史人物,骑在马上,抬着“香亭”。在车鼓、十番、八乐、大鼓吹的伴奏下巡游全村的大街小巷。晚上还举行“踏火”活动。鞭炮齐响,点灯结彩,狂欢热闹的程度远远超过外国的狂欢节。白塘湖端午节赛龙舟,水上彩阁湖中竞舟,洋尾村的“李船”每年总是夺冠之舟。
征集
欢迎莆田本土作家、文学爱好者,以及长居莆田的外地作家、文学爱好者投稿,体裁不限,题材亦不限。投稿邮箱为hxdsbptwx@163.com,联系方式13615995776,此征稿启事长期有效。
我们将在海峡都市报莆田新闻版和“海峡都市报新莆田”微信公众号刊登您的作品,铅字印刷与电子结合,您的作品从不孤单。
海莆君特选(戳下方标题)
征稿|书香莆田,我们等的就是你
书香|北高镇山前:崛起的新城
书香|华亭镇走马亭村:一座村庄的生长
书香|哆头土笋冻:其貌不扬的"动物人参"
本期编辑/张敏 运营总监/李伟强 值班主任/许爱琼
*本文由海峡都市报新莆田团队创作,版权归海都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莆田热辣资讯
尽在海都新莆田
莆田吃喝玩乐
尽在乐享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