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魁五代时期的烟雨楼-虎斋
冯天魁 .bizsvr_0 {margin-bottom:.1px;text-align:center;} .bizsvr_1 {font-size:21px;color:#993300;} .bizsvr_2 {margin-bottom:.1px;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bizsvr_3 {font-size: 14px;} .bizsvr_4 {margin-bottom:.1px;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text-indent:28px;} .bizsvr_12 {text-align: center;} .bizsvr_14 {font-size: 12px;color: rgb(120, 172, 254);} .bizsvr_56 {text-indent:28px;} .bizsvr_57 {font-family: 宋体;font-size: 14px;} .bizsvr_58 {font-family:宋体;} .bizsvr_59 {font-size: 12px;color: rgb(178, 178, 178);} .bizsvr_60 {font-family: 宋体;background: white;font-size: 12px;color: rgb(178, 178, 178);}
五代时期的烟雨楼
妙手谁烘染,梳烟沐雨姿。
一声长笛晚,人在倚楼时。
这是南宋张尧同《嘉禾百咏》中的《烟雨楼》一诗,烟雨楼台,长笛向晚,令人迷醉。烟雨楼,是在嘉兴南湖诸多名胜中最为著名的景观,它是南湖湖心岛上的主体性建筑,是中国八大名楼之一。江南的烟雨迷离之景充满了诗情画意,而烟雨楼四周环绕着碧水,岛上绿树掩映,如果在乍晴乍雨时分登临烟雨楼,极目眺望,烟雨雾霭,湖山幽静,让人有置身烟波浩渺中的心旷神怡之感。
古人说烟雨楼之妙:“嘉禾环郡城皆水,烟雨楼当高阜之胜,雕窗绮阁,四面临湖。其妙在烟雨拂渚,山雨欲来之时。渔船、酒舸,微茫破雾,但闻橹声伊轧耳。”(《晁采馆清课》),这个江南园林名胜的借景手法在古代园林中可谓第一流的,这也引起清代乾隆皇帝的大为叹赏,他在南巡到嘉兴烟雨楼后,命人在承德避暑山庄青莲岛上依照嘉兴烟雨楼的式样,一模一样地仿造了一座。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烟雨楼图 选自《南巡盛典》(高晋等编撰)
嘉兴烟雨楼早在五代时期就已经构筑在南湖边了。著名园林大师陈从周主编的《中国园林鉴赏辞典》,断定嘉兴烟雨楼为吴越钱元璙在后晋天福年间(936~944)所创建。杰出的建筑学大师童寯在《江南园林》一文中指出:“现存江南园林遗产,屡经历代修改,多非原貌。如扬州迷楼肇于隋李,平山堂肇始北宋;苏州沧浪亭与环秀山庄以及嘉兴烟雨楼均始自五代,落帆亭建自宋代……”在提及宋以前的江南园林时,童寯只举例了这六处,而嘉兴和扬州、苏州各得其二。但也正如童寯先生所说的那样,烟雨楼也是屡经历代修改,已非原貌了。
鸳鸯湖在县南三里,湖东有烟雨楼。五代时,中吴节度使景陵王钱元璙筑台为登眺之所。
烟雨楼的初建,当在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吴越国国主,唐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割据江浙,保境安民。钱镠是盐贩出身,立国之初比较注重底层百姓的疾苦。他“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奖励垦荒,发展农桑,而且兴修水利,治理太湖水患,疏浚河道,修筑捍海塘和水闸,一时之间,社会相对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嘉兴在唐、五代时期,基本上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农田体系,沃野良田千里,由此成为全国知名的粮桑基地。在这相对太平的时代,钱镠开始兴建亭台楼阁,以为享乐消遣。唐代以后,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园林的亭台楼阁也越来越精致。钱镠的第四个儿子、中吴军节度使广陵郡王钱元璙,当时驻苏州,也喜欢造园,曾在苏州造南园。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说南园:“酾流以为沼,积土以为山,岛屿峰峦,出于巧思,求致异木,名品甚多,比及积岁,皆为合抱。亭宇台榭,值景而造,所谓三阁八亭二台,龟首、旋螺之类,名载《图经》。”可见已经是很完备的一个园林了。钱元璙晚年的时候,在嘉兴开始建造台榭以供游赏,应该也和南园有相似的构造,一般认为这就是嘉兴烟雨楼的由来。
钱元璙之所以要选择在嘉兴建造楼台,除了看上这天然的秀丽风光外,还有一种可能也是以造楼游玩以避嫌。须知钱镠死后,把吴越国王的位子传给了第七子钱元瓘。虽然史载钱元瓘即位后对兄弟友爱,与其兄长钱元璙感情还特别好,但是钱元璙也是一个很有文韬武略的人才,父亲在的时候,他就被任命为中吴军节度使、苏州刺史,可以说他所管辖的地方是吴越国十三州除了都城杭州以外最好的大州了。在古代立长不立幼的传统下,钱元璙继位的资格和可能不是没有。《吴越备史》记载,钱元璙自苏州入见钱元瓘:“王以家人礼事之,奉觞为寿曰:此兄之位也,而小弟居之,是兄赐之也。元璙曰:先王择贤而立之,君臣位定,当恭守霸业,自为珍重。王因相与泣。”兄弟见面,钱元瓘直接说,这国王的位子该是你钱元璙坐的,之后两人竟然不顾礼仪相对而哭,可见双方的顾虑和压力有多大。在这种情况下,钱元璙到处择地建造舞榭歌台,也可能是为了表明胸无大志的心迹吧。
《十国春秋》说钱元璙“在苏州三十年,性俭约而恭靖,便弓马。文穆王时以王兄尤加礼遇”。又说钱元璙“作金谷园以娱老,又建烟雨楼于滮湖之上”,死的时候是“天福七年三月”即公元九四二年,年五十六岁。那么钱元璙在嘉兴所建造的这座台榭时间最迟应该不晚于九四二年,甚至更早些。
钱元璙像 他最早在鸳湖畔建造了烟雨楼
钱氏的这座舞榭歌台造在哪里呢?《十国春秋》是清人吴任臣荟萃史料后所撰,书中说“建烟雨楼于滮湖之上”,应是以近证远,缺乏依据。而嘉兴最早的方志至元《嘉禾志》虽然录有方万里的烟雨楼诗,但没有进一步记载烟雨楼的由来。再综合其他嘉兴的地方志来看,可以推测烟雨楼最早应该是建在鸳鸯湖畔。我们先看明嘉靖《嘉兴府图记》,这个方志正是由组织在滮湖湖心填土成岛,重新将烟雨楼易址建于岛上的嘉兴知府赵瀛请守制家居的大臣赵文华纂修而成的。烟雨楼在明代从湖边移建到湖心岛,这是一个重大关节点,以后近五百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变动过,所以赵瀛功莫大焉。《嘉兴府图记》对烟雨楼的介绍系于《山川》的“鸳鸯湖”条目下:
鸳鸯湖在县南三里,湖东有烟雨楼。五代时,中吴节度使景陵王钱元璙筑台为登眺之所。建炎中废。嘉定间,吏部尚书王希吕致政还家,因旧址建楼。有缙绅遨游,有司相继拓治缮饬为一方之胜。元季,杨苗之乱,乃始毁之。嘉靖戊申春,知府赵瀛修浚内隍,令民出土崇其故址。
接下去就说鸳鸯湖上“有五龙桥,唐至德中建”等等。在“滮湖”的条目下,则介绍了壕股塔、放生桥、乐郊亭、水心亭、列岫亭、潘师旦园等景点,不提烟雨楼。如果烟雨楼当时是建在滮湖畔,那志书自然应该将之系于“滮湖”条目下。《嘉兴府图记》是很关键的一部志书,因为此前的烟雨楼久废,成为人们的记忆了,而正是赵瀛将烟雨楼移地重建,恢复了这一名胜,这部书对烟雨楼的提法“鸳鸯湖湖东有烟雨楼”应该成为关键。
再来看万历《嘉兴府志》,在“古迹”篇中的秀水县古迹类里有“烟雨楼”条目:
吴越(广陵郡)王元璙建在城之东南滨河,建炎中废。嘉定间,吏部尚书王希吕重建,亦废。嘉靖中,知府赵瀛浚内隍,淤土移填滮湖之中,构楼五楹,扁曰:烟雨。兵宪沈奎复辟其后为钓鳌矶。郡守龚勉增楼。今郡守刘应钶益加恢广,遂为南湖之胜。
嘉靖《嘉兴府图记》说烟雨楼在鸳鸯湖湖东,万历《嘉兴府志》说烟雨楼在城之东南滨河,这不矛盾。因为鸳鸯湖湖东与滮湖的交汇处,水沤在原来的壕股塔左近,本来就位于嘉兴城的东南方向了。再有,万历《嘉兴府志》中,把烟雨楼与龙坟、白龙潭、烟雨楼、学绣塔、三过堂、雪峰井、嘉禾墩等位于嘉兴城西的景点一起列为秀水县的古迹类;而将射襄城、顾野王读书台、景龙楼、凤凰洲、放生桥、雀墓庙等嘉兴城东的景点列为嘉兴县的古迹类,这也是颇堪玩味的,说明当时人眼里还是将
烟雨楼划到鸳鸯湖范围一带的景观中去。再看同时期的万历《嘉兴县志》也说烟雨楼在鸳鸯湖畔,记载也比较详细:
烟雨楼,五代时,中吴节度使景陵王钱元璙筑台鸳湖之畔,以馆宾客。建炎中废。嘉定间,吏部尚书王希吕致政还家,因旧址建楼,元季毁。嘉靖戊申,知府赵瀛修浚内隍,令民运土填湖中,筑楼其上,复烟雨旧名。后兵宪沈公奎于楼后筑台,寻废。郡守龚勉加葺筑石台曰:钓鳌矶。
明末崇祯《嘉兴县志》则具体提到烟雨楼在县东南的湖滨,即滮湖中了:
烟雨楼在县东南湖滨,五代时,中吴节度使景陵王钱元璙累土成洲建楼名曰“烟雨”。以为登眺之所。宋建炎中废。嘉定间,吏部尚书王希吕致政还家,因旧址建楼,有缙绅遨游。有司相继拓治缮饬为一方之胜。元季,杨苗之乱,乃始毁之。明嘉靖戊申,知府赵瀛修浚内隍,令民运土积垛滮湖之中,若君山之点洞庭也。乙酉建楼于上,仍旧名。
崇祯《嘉兴县志》的文字明显沿袭此前的志书,但改了关键的一处,即把烟雨楼的位置从嘉靖《嘉兴府图记》的“鸳鸯湖湖东”和万历《嘉兴府志》的“城之东南滨河”改成了“县东南湖滨”。另外,“滨河”和“湖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滨河,靠近的是河;湖滨,已经隐指是滮湖的边上了。又说“钱元璙累土成洲建楼名曰‘烟雨’”,那是因为明代最晚出的崇祯《嘉兴县志》受到了烟雨楼已经在滮湖中落成的既成事实的影响,不足为凭。
那么,钱元璙的楼台在哪里?大多数志书都说是在鸳鸯湖畔,这说法成立的可能性很大。楼是位于鸳鸯湖的湖东,即宋诗人张尧同说的“东西两湖水,相并比鸳鸯”中的东湖东侧湖滨。所以很好推测,大致就在鸳鸯湖和滮湖交汇带(交汇处的水面收束变窄,北迄壕股塔,南至曹王庙一线)的洲渚之上,那里环境幽美,可以布置精巧的亭台楼阁,而且离城郭也不远,作为别墅来说是很不错的选择。但由于楼处鸳鸯湖和滮湖的分界线,自然也可以说位于滮湖之滨(西岸),所以这也为后人对认定早期烟雨楼的地址带来了干扰。
关于烟雨楼的旧址,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当时的烟雨楼原址在现在的南湖路春园左近,这说法是从吴镇的《嘉禾八景图》题词中承继而来。吴镇说,“在嘉禾东春波门外,旧日高氏圃中烟雨楼。”高氏圃即在从以前的熙春桥到盐仓桥,即如今的春园一带地方,那是名副其实地位于滮湖东岸了。吴镇生活在元末,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自是不错。但元代之前的烟雨楼到底在哪里?吴镇为什么不直接说“烟雨楼”而要前面加个“高氏圃”的定语?高氏圃中的烟雨楼是不是也像赵瀛在湖心岛构筑烟雨楼的做法一样,是移地重建的?现在大家都只能作出种种揣测。早期烟雨楼的地址之谜就像它的名字烟雨一样,隐没在烟烟雨雨的薄纱之中,让人神往。
根据方志记载,我们可以这样推测,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在公元九四二年前的某一年,当时的广陵郡王钱元璙相中了鸳鸯湖东畔的一块风水宝地,它正对着浩渺的鸳鸯湖,然后,钱元璙开始大兴土木兴建楼台。钱元璙自己大半时间是住在苏州的,这个楼台他用来作为别业,除了闲暇时优游以外,主要还是用来招待宾客。楼台很高,所以可以用来登临送目,极目远眺,以抒情怀。
钱元璙不一定将这座楼命名为烟雨楼,但当时民间肯定已经这样称呼了,据《佩文斋广群芳谱》记载,五代时期,钱氏的烟雨楼,“楼前玉兰花莹洁清丽,与翠柏相掩映,挺出楼外”,人们认为是“奇观”。这座楼台的出现让空濛浩渺的南湖山水增添了一个灵魂似的主体建筑,人们乐意以唐代诗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句之意,将之命名为烟雨楼。烟雨楼边,林木深深,小洲旁流水潺潺。烟雨楼背倚城郭,登临远眺,鸳鸯湖上水鸟翻飞,白帆点点,当人们出了城离开滚滚红尘,突然来到这么一个清凉之地,跳动的心才慢慢地与大自然的宁静融合在一起,这一定是许多人心中向往的方外之地吧。
转自秋水野禾的博客
撰文 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