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大山深处的留守 一个奶奶和九个娃…… 泪奔-山东彩色景观道路工程

贵州思南杉树坡村是国家三类贫困村,村里年轻人们为摆脱贫困选择外出打工,留下家中老人和孩子。62岁的王庆兰,一个人照顾着家中90岁的婆婆和9个孙子孙女,每天从早上5点多开始,照顾孩子、伺候牲口、下地干活……11口人的留守之家,她以一己之力已整整支撑了6年。

60岁老人一人带9个娃还有个90岁婆婆
6年前,王庆兰失去了丈夫。王庆兰有两个儿子日月传奇,温翠苹丈夫在世时,儿子和媳妇们就在外打工。王庆兰不仅要和丈夫一起下地干农活、还要伺候牲口、养猪养鸡,带孙子。

丈夫去世后,家里失去了最主要的劳动力,儿子们又给她添了三个小孙女,婆婆的年纪越来越大、身体时好时坏冯月平,王庆兰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光是让家里的这11口人吃饱饭不饿肚子,对王庆兰来说都很不容易。

杉树坡村依山而建,到处都是沟沟坎坎,人均只有两三亩土地。当地人以种植水稻为主,可稻米产量只有每亩二三百斤。丈夫去世后,王庆兰一个人顾不过来,很多远处的农田都不得不抛荒,耕种面积就更小了。
为了能多出粮食,王庆兰把很多稻田改种了更容易伺候、产量也更高的红薯惊世巨鳄,尽量保证一家人在粮食上能够自给自足。
五个孩子每天往返近20公里走读
因为家里的负担重,王庆兰没有让他们像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样在学校寄宿,而是每天往返近20公里走读。


早上5点多钟,天还黑着,王庆兰已经起床在灶间里给孩子们做早饭王翠明。王庆兰每天早上都要烧一大锅水,让孩子们起来以后就有热水洗脸曹濮生。家里烧火用的柴,平时也都是王庆兰一个人上山去打。只有放寒假和暑假的时候,才会让孩子们跟着她一起上山背柴。


一早上同时应对五个要上学的孩子,王庆兰也是忙得不可开交。大孩子们吃饭的功夫,天蒙蒙亮了,三个上幼儿园的小妹妹也陆续起床了。五个上学的孩子出门上学以后,三个上幼儿园的小孙女也要开始吃早饭了。

等幼儿园的宋老师接走了三个小孙女,王庆兰就开始把红薯秧和红薯皮打成碎块,准备熬猪食神雕风云。干完家里的活,再去干地里的活,每天周而复始。而在这周而复始的操劳里,孩子们也在慢慢长大。
小小年纪 已会赶牛、干农活儿
王庆兰的大孙女在瓮溪镇上中学,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每次回家都要帮王庆兰把全家11口人一个星期的换洗衣服全部洗掉。

五个上小学的孙子,六年前王庆兰丈夫去世时,大的6岁,小的才1岁,王庆兰好不容易把他们拉扯大,现在已经能够帮奶奶干很多农活儿。孩子们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等奶奶分派劳动任务。
焦信、菲菲姐妹俩作为家里的大孩子,这两年已经能帮奶奶干很多地里的体力活儿了。两个小姑娘背上猪草,沿着山路回家。从背后看去,只能看到两个装得满满的冒尖儿的猪草筐。除了猪和鸡金钗敢死队,焦家还养着两头牛和一匹马kisum,焦家的孩子个个从小就会放牛。


带着弟弟妹妹去拉牛的是8岁的焦易凌中篇言情小说,她是王庆兰大儿子家的四女儿,可从小就被盼着生个儿子的爸爸妈妈打扮成男孩儿,还起了个男孩的名字。牛在山坡吃草的时候,拴的是一根长绳,拉回家的时候,要解下长绳换上短绳。易凌刚刚解下系在树枝上的长绳,就急坏了等在一旁准备给姐姐背牛绳的“助理牛童”婷婷。

婷婷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虽然只有3岁,可一看这熟练的动作,就知道她已经不是第一次跟着姐姐们出门拉牛了。
一半以上的人外出打工 人均年收入不足1205
因为记者的到来,王庆兰特意做了一大锅糯米饭。糯米的产量比大米更低,在杉树坡村,每家只会种一小片,是专门种来待客用的。孩子们就着一盘炒豆豉和一盆青菜吃得格外香甜,也想起了上回家里吃糯米饭时的情景,孩子们说,最多的一次就吃了13碗,最少的也吃了六碗。


能够让孩子们敞开了吃饱饭,对于杉树坡村的村民来说,还是最近这十几、二十年的事情。杉树坡村的老村长安锡康告诉我们,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还有吃不饱饭的赤贫家庭。
那个时候,杉树坡村只有一条步行通往村外的泥土路蔡闺,走到邻村就需要大半天。大山深处的人们付出同样的劳动,却得不到同样的回报,只有选择离乡背土、外出打工。安锡康在卸任村长以后,在外打了十年工暗刃无双,现在已经70岁了还准备继续干下去。现任村党支部宋应堂也曾是外出打工大军中的一员。

思南县瓮溪镇杉树坡村党支部书记宋应堂介绍,现在村里约有1020人,外出打工的达六七百人。屋里就是些老人、儿童,如果全部在家,平均每人可以达两三亩地刺螠,每亩产量是二百五十斤或三百斤,还不太够吃。
外出打工让人们吃饱了肚子,很多人家还盖起了砖瓦房。可失去了青壮年劳动力,村里的农副业生产更加难以发展。直到现在,杉树坡村还是一个国家三类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到1205元,仅仅能够实现温饱。全村235户村民,立档建卡的贫困户就有一百多户,贫困人口占到全村一半以上。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