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瑜伽师地论》第八讲 妙境长老-法门之光福慧营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讲记
第八讲 | 卷一
主讲人:妙境长老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曰:五識相應意,有尋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無心地。聞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無依,是名十七地。
甲一、本地分(分二科) 乙一、略辨地名(分二科) 丙一、徵
云何瑜伽師地?
丙二、辨(分三科) 丁一、標
謂十七地。
丁二、徵
何等十七?
丁三、列(分二科) 戊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五識相應地,有尋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無心地;聞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無依,是名十七地。
戊一、長行
乙二、別廣地攝(分十四科) 丙一、五識身相應地(分二科) 丁一、徵
云何五識身相應地。
丁二、釋(分二科) 戊一、略辨(分二科) 己一、名相應地
謂五識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如是總名五識身相應地。
己二、名五識身
何等名為五識耶?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戊二、廣顯(分二科) 己一、別辨五相(分五科) 庚一、眼識攝(分五科)
辛一、自性
辛二、所依(分二科) 壬一、別舉三依(分三科)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眼。
癸二、等無間依
等無間依,謂意。
癸三、種子依
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
问 答
問:如何區別自然外道與佛法中,所謂的法爾如是之間的不同。
答:我看到這裏的時候,我也有這種想法,外道有所謂的自然外道,佛法也說法爾,法爾也是自然的意思,那有什麽不同呢?
佛法說法爾如是,但是先要學習觀待道理。先要學習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觀待道理就是諸法因緣生的意思。先這樣觀察,先在觀察的時候,諸法因緣生,所以是無常、苦、空、無我這樣觀察。我不知道你們會怎樣,你要常常的,這個聞、思、修右玉天气预报,這個思惟,常常思惟,就會出來一個問題,就是什麽問題呢?因緣所生是無常的,因緣所生是常的不可以嗎?就會出來,你初開始分別思惟,依據聖言量的思惟,他就是這樣的,但是久了,就會出來一個反動的力量,會有這種事情。爲什麽他是白的,很多什麽事情都是一樣面面相觑造句!爲什麽水是這樣?火是那樣子?這個最後說這個法爾,就是這樣子。這樣說呢?和外道就不同了,和外道是不一樣了。
外道他也不明白,或者說是不承認,不承認是因緣有,說自然有,這就是沒有辦法能改造自己逆态度歌词,能改善自己;反正自然是這樣子,你無可奈何。說這個人他是很窮苦的,是自然這樣子,那你沒辦法改變。那麽說是上帝造的,那麽你也沒有辦法改變,因爲這權力在上帝那裡。若是說因緣有,因緣有,那麽這個因緣是這樣子,那麽我現在我不做這個因緣,那麽就會改變了。不是這個因緣,就沒有這個因緣所生法,你有不同的因緣,有不同的因緣所生法镇雄天气预报 ,我可以從中選擇,我就能改變自己。所以佛法說到法爾,還是和外道不一樣。
問:佛法說空、無常、無我,又說法爾如是,這該如何解釋?
答:你還是照正常的思惟因緣有的,是空、無常、無我這麽說,等到內心裏邊有反動的分別的時候,你再用法爾道理來對治,我認爲是因緣生的。娄清這樣子去應用,這樣子。
問:真常論者只能修空觀,修的是什麽空觀?
答:當然也一樣,也可以修唯心(識)觀的空觀,修自性空的空觀。他的空觀就可以把一切有爲法都可以空掉,一切煩惱空掉。但是那個真常的理性是不可以空的;可以修這個空觀。假設這樣思想的人,去學習了《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裏邊破這個我,還一大段的,破我執還一大段。或者《瑜伽師地論》也是,破我的地方也是,也說的很紮實的,說了多少段,不只一段的。那麽他會怎麽想呢?爲什麽,這個我和真常的理性有什麽分別?就會要想這個問題搜疾病问医生。如果讀這個《楞伽經》的話江山风月剑,也會想到這個問題,問題是在什麽地方呢什么是尿崩症?
歡喜坐禪的人,他懶得看經宫·媚心计,不大願意看經。看經費眼力,坐那裏多舒服呢!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你若讀了《楞伽經》,然後再去讀這個《起信論》的話;或者先讀《起信論》,再讀《楞伽經》的話,思想上就會有問題,會有衝突的。你讀了《楞伽經》,把這個《楞伽經》藏經裡面有三種翻譯,都可以讀。然後讀《楞伽經》,讀《起信論》,讀讀《涅槃經》,再讀《大智度論》,再讀《瑜伽師地論》,我認爲這個人,他的思想自己在作戰豆子先生。他一定是這樣子。
所以這個修空觀,修的是什麽空觀?什麽空觀都可以修,但是這個我,這個真常不可以空,它就是會有這個問題。會有這個問題,如果他也容易就會知道這個是我。很容易執著這個我見。這樣說,這個我,最後的這個我不能斷,最後的我若不能斷,這個人是什麽樣的人呢?我以前說過,天台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密》,你們各位有沒有讀過?他解釋非非想定的時候,這個非想非非想究竟是什麽東西呢?智者大師說,就是那個修行的人,是『真神不滅』。『真神不滅』的這個「神」是什麽?「神」在《智度論》上常就指我說的,就是神我,神即是我也,『真神不滅』,是真我不滅是這麽意思。這個我是不滅,其餘的一切法都空了,我是不空的,是這樣意思。那麼這個非非想定,連初果都不如,連初果都不如,還是個凡夫。
若讀這個《中觀論》的這個〈觀法品〉,〈觀法品〉那上面說修止觀,先要修我空觀。那龍樹菩薩的想法是這樣,先要修我空觀。修了《阿含經》也是這意思,你修了法空觀而不修我空觀替身娘娘,不可以,一定要修我空觀。你修我空觀不修法空觀也是可以;你修法空觀,不修我空觀,不可以。這《阿含經》有這意思。那麼《中觀論》〈觀法品〉就是要修我空觀,要這樣修。這樣子從《阿含經》上看,從《瑜伽師地論》上看,從《大智度論》上看,你我空,就是聖人。要用這樣的聖言量來比量一下,這真常論者,他若不修我空觀,那他是怎什麽樣?
所以印順老法師、我又提到印順老法師,在這個《中觀論頌講記》說,『識是不能了生死的』!阿彌陀佛!其實這句話,這個嘉祥大師也是這樣講,你看他的《中觀論疏》也是這樣說。不過是這個印順老法師說這句的話的時候,就好像這個刺激性大一點。『唯識是不能了生死的』!那麽用這句話說真常論者只能修空觀,修的是什麽空觀?
若以真常唯心的觀念與方法,能修空觀不必修無我,可以達到何種程度?你想一想。當然這個真常論者本身來說,那他就是佛,我就是佛,自然是這樣子,自然就想到這裡。那你說他是和初果也不如,這是不可以的,不能這麽說。所以這樣子說法,我們學習佛法的,怎麽樣來決定這件事。
問:既然是一切法門更相隨順,那麽要依真常的方式修行,而停留在真常、真心常住的階段,此時再學般若破除它,是否可能更上層樓?
答:這在般若的立場來說,當然是更上一層樓,可以更上。這種人如果他的禪定工夫夠,他若修般若空觀,一下子得無生法忍,他會比一般人快。所以佛在世的時候有些外道,佛最後臨入涅槃的時候,度的那個須跋陀羅,他一下子就得阿羅漢,那麼這是特別的,可以更上一層樓;但是真常論者,他就不這麽想。這還是思想的問題,每一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來說話的。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不必說是,你不能勉強的把它統一起來,這事是辦不到。
問:《十二門論疏》卷上,叡師序云:『整歸駕於道場畢趣心於佛地』江山若卿。
答:當然我是讀過《十二門論疏》的序,但是我若向各位說,我又去查了一遍。我又去重新讀一遍,這樣子。你們應該比我勤快一點,也去查一查,這個是在藏經上有,所以一查就知道了嘛。「畢趣心於佛地」,那個僧叡的僧是佛法僧的僧。這位僧叡法師在我們中國佛教史上是很有名的大法師,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一個很好的助手。是僧肇法師他們都是同學,僧叡法師比僧肇法師年歲大,他壽命長一點。僧肇法師三十幾歲就過世了。「請院長開示是僧叡法師作的序」。這是當然你們可是出家的時間沒有我這麽多,你還是讀的少啊。
問:辯機法師。
答:辯機法師、這辯不是這個辯,辯字是辯論的辯,這個辯。機是機感的機。你也可以查一,我說這個《大唐西域記》是他寫的。玄奘說,他把它寫成文字,一查就知道了。
問:靜坐的時候,突然有一股莫名的瞋心生起。並不是粗猛的,只是微微的對某事、某件事務的不滿,當瞋心在抖動時,很清楚的看到它。無形無相。
答:說無形無相這句話,不是不太合適。當然地、水、火、風,有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的形相,這個心法沒有這色法的形相,但是他有瞋就是個相,瞋就是個相,憤怒。那麽貪和瞋是不同的,就是有不同的相,還是有相,不應該說是無形無相龙吟洪荒。但是看出這個,我不知道這是那位同學,這位同學的文章還是不錯的,把這個字用的很好,這句子很柔軟。
問:也找不到他的源頭。
答:也找不到它的源頭,這句話也說錯了五颜六色造句,你對某事的不滿,這就是個源頭嗎!這就是源頭,但是它就是在那兒抖動。再多的觀照,瞋心就消失無影無蹤了,這個也是事實如此。
問:請問這無由來的瞋心,就是業力嗎?以前造的業在靜坐浮現出來,在靜坐中浮現出來。
答:這個業,業者動也。不過我們通常在佛法裏面用業的時候,就是比較粗重的叫做業。譬如前生造了什麽業,今生現出來。譬如說這個人,他也沒有佛法學習很多,也不明白什麼是佛法,佛法僧出家,但是就歡喜出家,這就是所謂業。他前生在佛法裏熏習過,作過出家人,今生他遇見了出家的這些這個大環境,他就歡喜,這屬於業,這是業的事情,可以這樣解釋。
至於說是心這個瞋心動了、瞋心動了余祥铨,對某一件事情的不滿异世猎美,把你靜坐的時候,有一個不如理作意,把那個瞋心引出來了,就是這麼回事,這是很微細的事情。我們這不如理作意,自已不大感覺,等到這個心所出現了,現形了才知道,你才感覺,現在動了慎心了小职员之死,是這麽回事薇拉·贺兰德。
問:現在靜坐中觀照它,它自然消失了,這是否表示以前所造這個的業已消除了?觀罪性本空是否如此的觀法?
答:不是的,這個瞋心動了,譬如剛才靜坐之前和某一個人,和某一件事心裏不滿意,靜坐的時候就出現了;或者我是靜坐之前一個小時、二個小時,和誰說什麼話、說什麼話,靜坐的時候,這話又現出來,自已又說一遍,這時時有的事情。不一定說是和前生的業力有關係,不必這麽解釋。
但是你就這樣觀照它,伳這一個瞋心就消失了,這可見很好。你沒有隨著瞋心去虛妄分別,只是觀照,它就慢慢消失了,這也是個方法,但這不是觀罪性空,觀罪性空是觀察這個瞋心是因緣有的,因緣有的,他自性空,這樣子叫做觀罪性本空。觀罪性本空這樣觀要深刻一點,比你這樣觀照,更深刻一點,可以能得聖道。若只是這樣像你這樣觀照的話,逐漸消失能得定,得聖道還有一段距離,還有點距離。
未完待续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