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事迹 “岩壁游侠”弗雷德·贝克,以攀登的名义放浪一生-私家地理

10月30日,登山界的“活化石”、拥有超过一百项首登纪录的 “岩壁游侠”弗雷德·贝克(Fred Beckey)在西雅图朋友的家中猝然离世,享年94岁。据他的朋友兼登山伙伴梅根·邦德(Megan Bond)称,弗雷德在逝世前一周仍积极探讨来年春天前往喜马拉雅山旅行的可行性,列出了许多准备事项泷川花音 。“他走得突然,也走得安详,跟他一直以来潇洒大胆的人生很相称。”
由戴夫·奥勒斯克执导的纪录片《垃圾袋:弗雷德·贝克传奇》本周亮相班夫山地电影节,影片讲述的是这位传奇攀登者在耄耋之年的数段旅程。字幕 高翰 视频编辑 龙景(01:01)
弗雷德·贝克是北美登山界最伟大的名字之一,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攀登者,以及持续不断地为攀登历史和山岳文化研究做出贡献的研究者。他的登山经历前后跨越超过80年,曾经搭档过无数知名登山家,仅其搭档的队友名字就编纂成成一本厚厚的电话簿,除此之外,对于很多人而言,他的名字里还包含着一层极为特别的意义——不被物质束缚,自由自在,摇滚至死大有恬园 。
弗雷德·贝克于1923年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父母亲分别为执业医师和歌剧演唱家,全家人在2年后移民至美国西雅图。据弗雷德小两岁的弟弟赫缪特·贝克称,弗雷德在13岁那年因为参加童子军活动,而流露出对于登山的浓厚兴趣,当时他在西雅图近郊的奥林匹克半岛进行了几次像样的攀登,在驴友圈内积累了一些知名度。
16岁时,弗雷德的能力已经足以让职业登山家们感到不安,人们开始用“令人头痛的天才”(Enfant Terrible)称呼他。19岁时,他与初出茅庐的弟弟赫缪特组队,成功登顶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境内的最高峰沃丁顿山(Waddington),按照登山历史学家安迪·锡尔特(Andy Selters)的说法,弗雷德的智慧和野心透过此举展露无遗——沃丁顿山在当时拥有可怕的声誉河南曲剧哭戏,其难度足以将同时代最好的攀登者拒之门外,可是对于两位青少年而言,它不过是一个“跑前热身”。
过程中,两位青少年还创造性地使用了网球鞋和毛毡袜裹脚,交替在岩壁和冰壁上行走的方式,他们成为继1936年弗里茨·维瑟纳(Fritz Wiessner)首登之后,第二组成功降伏沃丁顿山的攀登者。

弗雷德,1954年在阿拉斯加麦金利山惟妙惟肖造句。Newyork Times 图
弗雷德个人的首登纪录始于1940年美国本土最知名冰川北瀑布山的禁峰(Forbidden Peak)。在此后十余年间名门贵医,他以惊人的速度完攀华盛顿州、内华达州、犹他州、爱达荷州、阿拉斯加各地最偏远和最具挑战性的岩壁灵通岩。1961年冬天,他不可思议地征服了高差1300米的落基山脉伊迪丝卡维尔(Edith Cavell)的北壁。
1963年,则像是他一个人的表演年。他以独攀形式完成了26次首攀,弗雷德的名字以随即出现于各大重量级登山指南中,例如,艾伦·斯塔克(Allen Steck)和史蒂夫·罗珀(Steve Roper)的权威著作《北美50条经典攀登路线》中就收录了包括阿拉斯加亨特峰西脊、伊迪丝卡维尔峰北壁、加利福尼亚夏洛特峰南壁等总计8条由弗雷德·贝克首创的路线。
在长达80年的攀登生涯中,弗雷德·贝克坚持写作近70年,对于山岳和自然环境的热爱,令他在地理学、地质学等不同领域均有所建树。
据他多年的伙伴阿历克斯·勃图利斯(Alex Bertulis)称,弗雷德是一位罕见的拥有复印机式记忆的登山者,他对于不同山脉的历史、地理、气候、生态似乎有着无穷尽的认知,这一点也让他的写作范畴不囿于常见的登山、旅行指南写作(由他撰写的一套三册《Cascade北瀑布穿越指南》至今仍被奉为“攀登者的圣经”),得以向山岳探险、勘测、历史等学术性领域靠拢顾留芳。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便是2003年弗雷德在80岁那一年出版的《冰川山脉》(Range of Glaciers)。

登山界“活化石”在西雅图郊区的玛里摩尔公园,摄于2010年六月。 Annie Marie Musselman 图
身为登山界的传奇人物,弗雷德身上还有更多闪光的品质。譬如,尧建云他蔑视权威的作风,在选择自己的攀登目标时不追求高度而是追求难度与独特性的态度,摒弃物质诱惑,拒绝被工作奴役,以近乎流浪者的身份追求梦想的方式,都让后继探险者们倍受鼓励红婶。
为了鼓励自己把极可能多的时间用于攀登世萌官网,弗雷德甚至卖掉了在西雅图的房子,以至于每次行程结束都不得不过上一小段寄人篱下的生活,紧接着踏上新一段旅程宫略。同为登山者的托德·欧芬巴赫(Todd Offenbacher)称,弗雷德每次出现总会带着一个睡袋,出现在自家门外的车道上,有一次也引来邻居善意的批评:“别让你的祖父睡马路!”
隐士、苦行僧、摇滚明星,三种特质集于一身。他从不主动将自己的真实生活展露人前,也极少宣传自己的新书;为贯彻梦想,当同龄人进入养老院步履蹒跚之际,他还在四处野,听摇滚迷,泡吧,把妹;为了省钱旅行,他有各种各样的招数,劳动竞赛报道譬如车里常备一个麦当劳纸杯,每次经过麦当劳就会要求免费续杯,有时则在山区的公路边,手持“Will Belay for Food”的纸牌,邀请年轻的登山者提供饭食,相应的前线任务,自己提供安全技能援助作为交换。

手持技能交换的广告牌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里,这位登山界的传奇人物无比憧憬着中国。他以83岁高龄,带领登山队攀登康定塔公草原的雅拉雪山农家小地主,90岁那年,则欲尝试四姑娘山区海拔达5413米的婆缪峰,但因为身体状况不能适应高海拔气候,只得留在营地为年轻的登山者们做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寻找新的登顶路径。
透过戴夫·奥勒斯克(Dave O’Leske)花费整整十年时间跟拍完成的纪录片《垃圾袋:弗雷德·贝克传奇》(Dirtbag: The Legend of Fred Beckey),我们可以看到耄耋之年的弗雷德数度前往中国的旅程,镜头里的他是一个孤独、复杂、有时易怒,但也不失童趣的老人。该片在本周参与班夫山地电影节展映单元,但可惜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无缘听到来自观众席雷鸣般的掌声了。

Dirtbag: The Legend of Fred Beckey海报,该片目前在班夫山地电影节进行展映。资料 图
注:“垃圾袋”(Dirtbag)是对弗雷德·贝克的攀登方式及生活方式的一种概括,有不少户外爱好者将该词译为“岩棍”,认为弗雷德·贝克实质上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攀登流派蔷薇刑,即以流浪者的身份从事探险活动。
作者:高翰 编辑:高翰
本文为澎湃新闻 | 私家地理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先获得授权。

澎湃新闻|私家地理旅途的旨趣、技艺以及乡愁
微信ID:Travelplus_China